“袁公,耀之所言,僅為一己之拙見。若使公能用的一言半語,則已是深感榮幸。”
“抗旱之重任,如今權且依仗袁公。袁公重任在肩,若遇得麻煩之事,務必與耀相述,耀定會為公鋪開道路,使抗旱之法順利施展!”
...
“呼...”
看著公子些的密密麻麻的信件,袁渙也是長舒的口氣,心下更是稍有觸動。
袁耀幾乎是把能想的都是想到了。
袁渙似乎都能想象出袁耀寫這封書信花了多長的時間,花了多少的精力。
甚至連著幾年前畢嵐所造的翻車都被拿了出來。
說起畢嵐,可能多數人不熟悉,但說出他們的組合,那知道的人就是多了。
十常侍。
畢嵐的經歷沒什麼好說的,在史書中寥寥數句,但是對他造的東西花了很多篇幅來描寫。
“又使掖庭令畢嵐鑄銅人四列於倉龍...又作翻車渴烏,旋於橋西,用灑南北郊路,以省百姓灑道之費。”
這個翻車就是日後馬鈞改進後的龍骨水車的雛形。
畢嵐造的這個翻車,雖然初衷不是為了老百姓,但卻在後世造福了老百姓。
只是如今曹操還未定北方,更還未實施屯田之法,馬鈞估計還沒改造出龍骨水車來。袁耀也是隻能略稍是提了提這想法,又是說了說馬鈞這個三國的發明家,讓袁渙幫著注意注意。
不僅如此,袁耀更是提出了對耕犁的改造,毫不客氣的剽竊了後事要到隋唐才成熟的曲轅犁想法。
其實很多事情,缺的就是想法。
袁耀信中一提出的改造翻車與耕犁的想法,立刻就是讓袁渙注意到可行性。
當下就是招募了一群工匠,來仔仔細細研究這二者的改造,如何更為便捷的使用在農業勞作之中。
...
袁耀在江夏也是感受到了早旱帶來的影響了。
軍中開始有些缺糧了。
好在是並不嚴重,只是並不能足以支撐袁耀再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
只不過他也沒是閒著。
如今揚州作為了大後方,只剩下了山越為禍,自是不用袁耀長期駐守。
袁耀也是把自己的職位從會稽搬到了江夏來,會稽一地則是讓虞翻和賀齊二人處理。
而在江夏西陵黃祖原來的府邸內,袁耀也終於是見到了兩個日思夜想,期盼已久的男人。
正是江東二張。
二人之中,張紘年紀稍長些,如今已是四十有餘,蓄著鬍鬚,身穿暗色衣服。雖是緊繃著臉,不苟言笑,看上去倒是柔韌模樣。
張昭稍許年輕些,卻也是接近不惑之年了,兩肩很寬,與張紘雖是相差的不多,身子卻是看上去硬朗的很。
當然,這也可能是袁耀的心理作用,畢竟這張昭比起張紘來要多活了二十餘年。
見得二人,袁耀也是客氣的行禮道:“二位大才,可是叫我袁耀好等啊!”
這話說的倒是不假,自從袁耀拿下會稽之後,去尋魯肅的同時就是開始找尋這二張了。
事實上這江東二張這時候就已是很有名氣了,兩人年輕之時一個被舉為茂才,一個被舉為孝廉,聲名遠播,避難來的江東,尋起來並不難。
之所以到了今日才見得二人,恐怕也是二人有意推辭,遲遲不來罷了。
至於緣由麼,估計還是自己老爹那在這些文人之中的名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