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
太守劉勳自是接到袁術的調令之後就開始與江夏黃祖摩擦不斷。
然兩方皆是兵多糧足,又無奇策鬼謀,一時誰也奈何不得誰。
此時劉勳帳內,邊上站有一文士,單眼皮,腰板挺直,垂手而立。
卻聽那文士說道:“如今後將軍已派其公子帶大軍入廬江,將軍不若等公子帶兵至後,共伐江夏。”
劉勳聽著卻應道:“子揚,公子在江東連戰連捷,吾豈能落於公子之後。吾欲近日整頓大軍,再伐江夏!”
原來這文士即是劉曄,劉子楊。
劉曄聽著劉勳之言,立刻勸誡道:“江夏之地,多有水道,地形複雜,靠近長江,可靠水軍襲擾馳援,非大軍難以謀奪。將軍此去,即能先得勝一陣,亦不可守,不若還是等公子大軍而至,一戰勝之!”
劉勳卻只是不聽,只說道:“何需公子來此,某自能勝之!”
說罷,只領著大軍進伐江夏,留劉曄守城。
所以等著袁耀到達廬江的時候,只見到了劉曄。
...
袁耀自然知道劉曄的才能,所以自入城之後也是以禮相待,開是刷起劉曄的好感來。
說起來這劉曄也是個漢室皇室宗族,乃是光武帝劉秀之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
所以早說過,這漢室宗親的名號在東漢末年,真已是爛大街了。
當然,這是不是皇室宗族和袁耀沒什麼關係,袁耀只是看中其才華。
記得...這劉曄好像會改良投石車啊...
官渡之戰,似乎就是他搞了一個霹靂車,這也算是漢末的“科學家”了。
只不過這刷好感也是得一點點來的,也不能上來就逼著人把改良的圖紙交出來。
卻聽袁耀對著劉曄說道:“如今劉將軍已下江夏,吾欲速速馳援,子揚以為如何?”
劉曄沒是想到袁耀一入廬江就是如此重視自己,直問自己建議。
也是第一次見的這名揚江東的公子,當下立是應道:“如今公子大軍已至,江夏必有所覺。公子不熟江夏地勢,江夏又多水道,難免會落於不利之地,不若待劉將軍歸來,再做計議。”
袁耀聽的點頭道:“子揚言之有理,只怕是劉將軍不肯撤兵。”
邊上的魯肅立是應道:“公子說的不錯,若江夏知曉吾等已至,則劉太守亦知。既知吾等來此,那太守必不肯撤兵,反會期望吾等馳援與他。若公子只留與廬江,恐不妥。”
劉曄卻道:“子敬之言差矣,太守若知不敵,自會退歸廬江,如何會不肯撤兵。”
袁耀倒是沒想到自己這一到了廬江就遇到了難處。
頭一回,自家的謀士之間意見不一樣了。
也是體會到了袁紹的不容易啊。
這謀士多了,若是意見相同,齊心協力還好,這要是一人一個意見,可當真是讓人為難。
而那袁本初家裡,那謀士可是天天相互拆臺。
但袁耀亦是知道此刻絕不是好謀無斷的時候,該是自己下決斷了。
當即就是說道:“不論如何,吾既是已至廬江,則不可不動。”
袁耀說著也是對著劉曄介紹道:“吾帳下週泰蔣欽都熟水戰,江夏雖多有水道,卻也無妨。”
劉曄自然是聽聞過周泰蔣欽二人,知曉二人是水賊出生,應付一般的江流湖畔自是無多大問題。
只言道:“然江夏地勢實在複雜,切不可貿然而進。本這廬江之軍多少還對江夏熟悉,只是如今皆隨太守而去,已無人能聽用!”
“只讓此二人多加小心謹慎便是,待與劉太守合兵一處,則可進可退,再從長計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