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豆加工能力的問題,林凡之前也考慮過。
雖然之前就留下了將近一年的時間給林凡準備,這一年的時間裡林凡也大可以透過投資新建廠房購買裝置來擴大自己的大豆加工產能。
而且林凡也有這個錢。
但是並沒有選擇大規模新建廠房,而是隻投入了三十億資金來進行廠房擴建。
現在華夏各地有大量現成的大豆加工廠,如果自己投資新建的話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而且全部要靠投資新建廠房時間上也來不及。
最快速也是最節省成本的做法就是直接收購現有的大豆加工廠。
不過之前一年中的時間接觸過好多家,無一例外都被拒絕了。
因為林凡收購的物件是那些被外資控制的廠房,而現在華夏大部分大豆加工廠都被他們控制著。
控制著這麼多產能的大豆加工廠不僅能有利潤可以掙,也是他們整個產業鏈中重要的一環,不可能輕易出售的。
即使林凡願意給出更多的溢價也不可能。
既然這條路走不通,林凡也還有其他辦法,不過是需要費一些手腳還要冒不小的風險。
林凡想到的第二個辦法就是,透過擠壓華夏大豆產品的生存空間,從而逼迫那些被外資控制的大豆加工企業被迫出售。
這個辦法當改良大豆大規模產出後也能實現,但是到時候就晚了一些,還會更加的麻煩。
在改良大豆大規模產出之前,林凡或者華夏本土資本需要掌握足夠的大豆加工產能,不然很可能會被國外資本摘了桃子。
大豆加工後的產品除了食用油以及其他附加值產品外,價值佔比最大的還是豆粕。
大豆加工後還剩餘80左右的成分是豆粕,而且豆粕依然還能賣出堪比大豆本身的價值。
比如100斤大豆價值200元,加工後剩餘80斤豆粕,還能再賣出80元。
豆粕在大豆加工後的產品中佔比了很重的價值。
林凡就是把主意打在這些豆粕身上。
豆粕的主要用途是作為飼料,而養豬行業又是最大的飼料消耗產業。
如果全華夏的養豬企業都不再使用豆粕作為養豬飼料,那麼這些大豆加工企業加工大豆後剩餘的豆粕將沒有銷路了。
到時候,除了被國際四大糧商控制的大豆加工企業因為戰略層面會堅持繼續持有在華夏的大豆加工廠外,其他的散戶資本必定難以承受這種損失,會忍痛割肉。
改良土豬的養殖並不一定必須要使用含有高蛋白的豆粕飼料作為養殖飼料,完全可以用玉米飼料來替代豆粕飼料。
所以,林凡的計劃是讓那些養豬企業暫時放棄使用豆粕飼料,轉而使用玉米飼料。
為了掩人耳目,林凡決定與中儲糧再來一次合作,或者更多的是林凡需要中儲糧幫個忙。
讓中儲糧大量向市場放出儲備玉米,滿足廣大養豬企業的飼料需求,並且需要讓玉米飼料的價格低於豆粕飼料的價格,才能起到掩人耳目的目的。
打敗你的不是同行,而是看起來毫不相干的第三者。
林凡之所以有讓中儲糧出手的把握,主要還是在於中儲糧本身也就有這個需求。
今年改良玉米也實現了兩輪的種子繁殖,明年就能實現大規模推廣種植了。
而且改良玉米所蘊涵的價值相比其他普通玉米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