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增加國內的就業機會,還需要從農業出發,就不能選擇目前國內農業生產相對比較飽和的產業。
如果選擇國內農業生產已經相對比較飽和的產業的話,即使林凡推出的產品可以迅速佔領市場,但是也是擠兌了之前從業者的機會。
就好比某知名電商平臺,總是吹噓為國家創造了幾千萬的就業機會,殊不知同時也導致了同等甚至更多人失去了就業機會。
對於群眾的就業毫無貢獻可言,左手換右手,窩裡鬥毫無意義。
想要新增就業機會就需要與國外搶飯吃,所以林凡把目光放在了華夏每年的進口商品上面。
而又從進口商品中挑選出了農業進口產品。
之前的大豆算是一項華夏農業進口產品中的大項了,按照滿足國內需求的情況來看,林凡預估需要種植1.3億畝大豆,每家種植一百畝,就可以新增一百三十萬戶家庭的就業機會。
平均每戶家庭算兩個勞動力,就相當於解決了兩百六十萬勞動力的就業需求。
因為華夏是大豆的最大消費國,每年華夏消耗的大豆佔據了全世界產量的三分之一,而且絕大部分都靠進口。
如果今後華夏的大豆實現自給自足,也就代表國外的大豆產業將會遭受嚴重打擊,特別是大豆主產國米國和巴西。
到時候為了保護本國的大豆產業,勢必會制定一系列政策來阻止華夏大豆的輸入。
所以,今後華夏的沙漠大豆出口的份額不會太多,也不會再增加太多的種植面積,解決更多的就業機會了。
除了大豆這個農業產品進口大項外,就是肉製品和奶製品了。
每年華夏需要進口七八百萬噸的牛肉,需要花費三四千億華夏幣。每年進口一百多萬噸奶粉也需要花費五六百億華夏幣。
兩者想加起來的市場空間並不比大豆的市場小了。
如果把這兩個國內目前缺少的產品實現國產化,又能新增兩三百萬的就業機會。
這是一個新增農業就業機會的大項,林凡先把目光盯在了這上面。
一頭牛成熟後可重達1000斤以上,出肉率在45左右。
那麼就需要四頭牛才能出肉一噸。
要解決目前國內的牛肉空白,則每年需要新增三千萬頭牛。
為何明明國內的牛肉市場這麼大,但是養牛的卻很少呢。
因為以前國內養牛的主要是散戶,而養牛成本高且有時候價格波動比較大。
而散戶養牛的抗風險能力太弱,一兩次的價格波動或者疫病就能讓他們虧的血本無歸。
所以漸漸的國內的養牛戶就減少了。
即使後續牛肉價格上漲,也因為養牛成本高而讓人對於養牛望而生畏。
以前國人養牛光是購買牛犢子,一頭四百斤的牛犢子就需要花費七八千,
養到1000斤左右還需要花費四五千的成本。
然後一頭1000斤的牛隻能賣出一萬五到一萬八的價格,養一頭牛的利潤也只有五千元左右,而養一頭牛需要兩年的時間。
如果遇到價格波動以及疫病,那麼兩年就都白乾了,甚至還會倒貼。
這就是華夏養牛規模一直減少的原因。
而林凡培育的改良牛相比普通牛則要優越很多了。
經過之前的實驗,林凡改良後的牛成長週期只需要一年,相比普通牛縮短了一倍的養殖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