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出什麼沒有?”冉冰清抱著雙手,側頭問伊誠。
如果球隊中還有人有腦子,可以跟她進行對話的話,也只有這個她一手訓練出來的高一新人了。
“看出來了。”
伊誠點點頭,“怪不得市三中能贏師大附中,看起來新教練和新捕手確實很了不起。”
冉冰清面無表情地看了一眼對方的休息區——
新教練青德恆是個中年男人,一頭花白的頭髮坐在椅子上,戴著一副眼鏡。
如果不是在球場上看到他,你會以為這個人是哪個大學的教授。
在青德恆的腿上放著一臺外星人膝上型電腦,他的雙手在上面不停敲打著鍵盤。
07年的時候,電腦普及度還沒有20年的時候高。
能用得起外星人膝上型電腦的基本上都是家境比較好的,或者是工作需要的。
伊誠順著冉冰清的目光看了一眼,心中有了一個猜測——
這傢伙,該不會是個資料流吧?
……
事實上就是這樣。
青德恆這個教練,之前在執教職棒球隊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
與其說他是個教練,還不如說他是個數學家,或者資料分析和電腦專家。
在03年的時候,米國大聯盟一個職棒俱樂部的一個叫比利·比恩的傢伙最先引進了職棒的大資料分析法。
比利是【奧克蘭運動家棒球隊】的總經理,在機緣巧合之下,他發掘了一個人才——
彼得·布蘭德。
彼得·布蘭德這個人是金融專業的大學生,他很擅長把所有的棒球資訊都資料化。
比如投手的最重要的幾項資料:
守備率、三振率、勝投率……
在03年之前,所有玩職棒的人只能憑經驗來對隊員和對手實力進行判斷。
到了彼得這裡,他把所有的東西都歸納成資料,運用數學方法來進行計算,可以得到真正的球員價值。
運動家棒球隊在這種情況下異軍突起,從職棒墊底的球隊差不多達到了比肩第一紐約洋基隊的高度。
也正是因為【計算機】對職棒的衝擊,導致了許多職棒的球探無用武之地。
計算機和資料以及數學分析的方法,對整個行業來說是一場災難式的革命。
它在未來的幾年時間內,改變了整個職棒的戰略和人選評判方法。
這之後,關於職棒中的各項資料就開始被各大球隊接受和引用,一直到07年的時候大賽基本上採用的就是彼得當初建立的資料評判制度。
計算機對棒球的改變是顯而易見的。
而青德恆就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可以說是彼得的迷弟,堅持認為資料能改變一切,所有的東西歸根結底都是數學。
青德恆引用了他特有的資料分析方法,自己設定了一整套的數學演算法,可以透過計算機來進行比賽模擬。
他自己是這麼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