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梟率領大軍南下,攻克涪城後,便繼續往綿竹進發。劉梟一邊趕路,也一邊關注著訊息,當他接到楊修送回的訊息,看到是張任帶兵來迎戰,心中也警惕起來。
張任和泠苞不同。
泠苞猶如蠢貨一般,有勇無謀。
而張任則不同,一個有能力的智將,鎮守綿竹,足以拖延劉梟的大軍。
尤其劉梟看到劉璋果真向劉表求助,暗自慶幸此前分兵了,有張繡和李儒去巴郡,那麼就算劉表的大軍從荊州進入巴郡,也是先遇到張繡的大軍,不可能直接和劉梟交戰。
如此,劉梟就有擊敗劉璋的機會。
先滅了劉璋,再對付劉表軍隊。
大軍一路南下,很順利就抵達了綿竹縣境內。一進入綿竹縣後,劉梟很明顯發現情況不同了。按理說,綿竹縣更靠近成都,更接近蜀漢國的腹心,是更加繁華的。
可一路上,竟是少有碰到人。
劉梟派人到附近打探訊息,才得知是張任的命令。
張任下達了堅壁清野的命令,但凡綿竹縣境內的百姓,全部搬遷離開,不能留下來,不能給劉梟任何的糧食。
這是張任的一個應對措施。
不過這樣的命令,對劉梟的掣肘其實是有限的。劉梟有漢中郡作為後方,糧食不缺,且兵丁也不缺,所以他一點都不擔心。
大軍前進,路上遇到數次襲擊。
這都是小股襲擊。
這樣的襲擊,旨在降低劉梟趕路的速度,也想要阻攔劉梟南下。雖說偶爾的襲擊,對劉梟造成一定影響,但大軍南下,依舊是大勢所趨。
近十萬大軍南下,浩浩蕩蕩,難以抵擋。
不過劉梟的這十萬大軍,實際上經過太史慈的整編後,如今真正上陣廝殺的精銳,不到七萬人,其餘近三萬精銳,那都是軍中的輔兵,負責修橋鋪路,負責軍中伙食供給,負責後方糧食運輸。
整個軍隊,分工明確。
這一日,中午。
軍隊正埋鍋造飯,太史慈巡視了一番後,就來到劉梟的面前,鄭重道:“陛下!”
劉梟道:“子義來得正好,來,吃飯。”
劉梟是天子。
他的伙食是優先供應的,在大軍的伙食準備時,就有專門的御廚給劉梟準備了。
太史慈聽到劉梟的話,搖頭道:“陛下,臣一會兒再吃。”
劉梟擱下手中碗筷,問道:“是有什麼事兒嗎?”
太史慈道:“回稟陛下,關於攻打綿竹這一戰,卑職琢磨了一番。根據楊修傳來的訊息,張任在綿竹縣有近五萬大軍,除此外,張任此人也是一個智將。”
“臣詢問了甘寧、嚴顏,這兩人都坦言,張任強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