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劉璋十分清楚沿海一帶的發展將會為大漢帶來多麼深遠的利益。
為此,他還責令荊州刺史部在荊州南部儘量新修道路,以便加強與交州的溝通。
眾所周知,如果交州的物資要轉運揚州,再流入中原的話,實在太難了。
如果有道路從交州北上荊州,才是最方便的結果。
這種事暫時急不得,只能一步步來。
最後,便剩下了唯一的一側,東面大海。
原本眾人以為都結束了,不會再有關於戰事的安排,還讓許多武將有些沮喪。
與趙雲,馬超等人一樣,他們也不願意面對錯綜複雜的朝廷局勢。
尤其是出身寒微,目前的身份地位並不是很高的情況下。
例如甘寧,周泰,蔣欽等等。
甘寧還好,也算是豪強出身,可週泰等皆是盜賊出身,處於最底層。
亂世之中,勇武能夠讓他有一席之地,可和平時期,勇武反倒成了掣肘。
眾所周知,勇武是極不穩定的存在。
就在他們為自己前途驚疑的時候,劉璋說出了一個決定,讓所有人都驚愕不已。
水軍不解散!
按照魚覆水軍的配置,有五萬可戰之兵。
後來降服孫吳後,又得到水軍無數。
當時戰事未定,便全部衝入軍中。
以至於水軍人員直逼十萬!
不全部解散,是十分正常的情況。
畢竟大漢被各個水系分割,不可能沒有水軍的存在。
只是劉璋的佈置,讓人驚愕。
其中長江,黃河各個水域,皆設定港口,以水兵一百到五百不等。
管轄權歸於各刺史府。
這也是為了分散各郡太守的權利。
這些水軍由現役水軍士兵充任,就是從這九萬水軍中挑選。
不過,即便是安置好一切,也不過消耗了水軍不到三萬人。
這其中有兩萬東吳水軍降兵,一萬原魚覆水軍組成。
之後,佈置一萬水軍於長江之上,一萬水軍於黃河之上,歸屬朝廷管轄。
作為威懾天下的精銳水軍力量。
人員全部由昔日的魚覆水軍充任。
剩餘的兩萬人,單獨成軍,再加上水軍降兵兩萬,組成四萬東征水軍。
其餘水軍遣散回鄉。
遣散沒什麼,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
尤其是俘虜士兵,遣散幾乎是常態。
讓眾人驚愕的是東征大軍!
都到了海邊了,還往哪徵?
往海里徵嗎?想要征服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