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以曹休為主導,與臧霸爭奪軍中主帥的權力。
正常來說以四敵一,幾乎沒有什麼懸念。
可是曹軍偏師的組成,反倒讓曹休四人處於劣勢。
三萬曹軍,由臧霸,曹休,夏侯尚,李通和陳應共同率軍前來組成。
駐守在合肥的夏侯尚與曹休分別統帥一營兵馬,共計六千人。
李通率領豫州一營郡兵,人數為三千人,陳應率領廣陵一營郡兵,人數也為三千人。
剩餘的一萬八千人,共計六營兵馬,全都是臧霸的直系士兵。
四個人的軍力加起來,完全不如臧霸。
再者臧霸率領的一萬八千人,全都是南征北戰的老兵。
反觀曹休四人,除了駐守合肥的六千人尚且有些戰鬥力以外,豫州郡兵和廣陵郡兵根本沒有經歷過戰鬥。
臧霸能任由一萬兩千烏合之眾壓在自己一萬八千精銳兵馬的頭上嗎?
曹軍內部關於權利的爭奪,徹底陷入了僵持。
雙方誰也不服誰!
主將之間的嚴重分歧,很快就蔓延到了士兵身上。
臧霸率領的是徐州北方泰山郡計程車兵,曹休,夏侯尚,陳應,李通率領的大概都是江淮士兵。
哪怕是劃分地域,也是同屬江淮派系計程車兵會更加親近一些。
很快,泰山士兵與江淮士兵之間的矛盾,也越演越烈。
更是出現了士兵之間產生爭鬥,大打出手的情況。
曹休無疑會偏向江淮士兵,將責任全都歸罪與泰山士兵身上。
臧霸久經沙場,乃是宿將,豈能任由曹休潑髒水?
再者,這些士兵都是跟隨他多年出生入死的兄弟,更不可能任由曹休汙衊。
兩人因此爆發了激烈的爭吵。
臧霸更是向曹休言明,曹家能有如今的地位,這些泰山士兵功不可沒。
可這些話非但沒能讓曹休和夏侯尚驚醒,反而惹來了二人的暴怒。
曹軍營寨內,兩方士兵徹底形成了對峙。
再有一絲怒火,必然能將曹營徹底點燃,從而變成泰山軍與江淮軍的拼殺!
最終,還是臧霸以大局為重的忍讓,才沒有進一步惡化局勢。
這件事就此揭過了。
可是曹休與夏侯尚並沒有因為臧霸的忍讓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