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在電影裡說,他是洞泬人,習慣住所有地方都有壁爐,火光給他安全感。我相信它正好暗合了柏拉圖的洞泬隱喻:洞泬裡的人以為自己看到了真理,卻不知道光芒來自哪裡?
於是觀眾們不得不思考著:他們用的刀叉、操的俚語、拜不停的上帝、守不完的清規;忘不了的那山那水那人、看不夠的異鄉斜陽好美;仁、禮、信、勇、德先生、賽先生;誰定義的榮與恥?
它們,從哪裡來?為何而來?為誰而來?向何處去?恬以為人,賴以度日的文化,到底是哪一種文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讓他們這些只看著眼前三尺地的草民也能開拓一下腦瓜,將快要生鏽腐朽的思維拉昇到比較高的地方去寒冷一下,哪怕只是開個頭,已經堪稱一本好小說,好電影。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多觀眾的感覺和那個有爐子的小屋裡所有教授朋友一樣:
“別特麼扯了!”
“你夠了!”
....
“我靠不是吧?”
一直到最後到啞口無言。
只希望那個連國王都稱讚是“誠實可靠”的導演告訴他們:好啦,我是在玩你們呢!這是他個人杜撰的超級陰謀論。
.......
這是男主角的勝利,是敘述的勝利,更是被託尼老師的勝利。
比話劇還要少的場面排程,達到了震撼人心、重新整理三觀的效果。
哪怕關了螢幕、穩住心神、氣定神閒後回想,也要驚魂甫定地設想:如果我是他的朋友,我會信他嗎?他把一個虔誠的基叔徒聖經原教旨主義者差點說崩潰了,這個聲稱有些十個博士學位的男人!
拋開最後那個孩子被震驚至死結局不說,這部電影借主演之口發生的故事構造能力是令人驚歎的。
林肯大人曾說過,你可以在部分時間騙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時間騙部分人,但不能在所有時間欺騙所有人,而這部電影要做的是騙倒所有人。
要編織讓一個人相信的謊言並不困難,只要敲定他願意確認的細節即可,細節越真實、符合常理,謊言就讓人相信。
這位誠實可靠的託尼老師的牛逼之處在於,他把所有細節都在專業的角度進行敲定。
沒錯,那裡有一屋子的科學家,每個都對自己的領域充滿自信,並把其他領域的辨析任務託付給自己相當學術水準搭檔、另外的專家。
問題是,當所有領域裡的問題的答案都變得無懈可擊的時候,講述者就具備了扭曲現實場的能力——真相經受了各個學科的專業拷問後依舊堅硬,謊言就像鏈條一樣扣在一起,毋庸置疑。
電影的結局是:這不是謊言,是真事。
但這終究只是電影。
回到現實,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辨識能力,他們賴以判斷的常識是否真的那麼靠得住?
持科學萬能主義不乏其人,但在面對精心設計的謊言時同樣是無力的。就像電影所展示的:一屋子裡的專家被一個有備而來的專家放倒,判斷力全部失效,有什麼理由懷疑被精心構建的騙局、被編織和重構過的歷史把我們騙得渣都不剩?
比如那個皮爾當人驚天大騙局......
比如電影裡的拍攝花絮挖掘出來的霍克森寶藏.......
喜歡大英學神請大家收藏:()大英學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