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鎬這會其實很是不滿文搏如此粗暴的對待他,但是到了營中發現家丁們個個威武雄壯,一下子又安心許多,決定不再追究文搏如何對待他,而是趕緊整理行頭做出姿態迎接大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得不說楊鎬能混到如今兵部尚書的位置,就靠著這一手演技,可謂是絕佳的政客。
總兵們見狀,還以為楊大人前來送行,正要上前感謝卻得知一個令他們有些意外的訊息。
楊大人擔憂局面,竟是親自壓陣出征,誓要北擊建虜收復開原。
頓時旁邊軍民歡呼聲一片。
實話實說,楊鎬這段時間在遼東還是有幾分名氣的。薩爾滸之戰危如累卵是楊大人奇謀妙計兩破赫圖哈拉,沉陽防守先殺偷襲的黃臺吉,又斬阿巴泰,堅守數月穩若金湯,彷彿是當世名將啊!
甚至說得誇張點,大明文臣領兵,功績煊赫勝過於楊大人者寥寥,有這位親率大軍,建虜豈不是談笑間灰飛煙滅?
諸位總兵頗有些無奈,覺得楊鎬臨時改變主意有些兒戲,行軍打仗最怕朝令夕改,怎麼楊大人都沒開拔呢就先來一次?
但是楊鎬也跟他們暗中透了底,這是怕軍中令出多門沒個壓陣的不放心。還讓總兵們不要擔心他胡亂指揮,大體方略在將軍府中議定,臨機決斷交由諸位,他絕不胡亂發號施令。
眾人這才暫且放下擔憂,怕的就是文官外行指導內行,現在楊大人都表明態度不會插手指揮,裡頭意思也說得明白,知道幾家兵馬之間不是那麼融洽,有他看顧眾人都得收斂幾分。
再說了,他們身份也管不了楊大人這位頂頭上司要做什麼,只要他別拖後腿,想壓陣或是混軍功都隨意吧。
於是就此出兵,沉陽到鐵嶺近兩百里路,按照計劃本應該五日左右到達。但是遼地不缺馬匹,哪怕是步卒都能有代步的坐騎,馱馬騾子等牲口更是充裕。此行只是去大明疆域裡支援鐵嶺,糧草都沒帶多少,要不是輜重、民夫尚在,速度還能更快。
因此第四天的時候明軍大隊就已經到達鐵嶺附近二十里,對於向來容易延期的明軍而言這是一個出人意表的速度。
楊鎬也如他所言,在軍中不插手各家指揮,只是往來巡視鼓舞士氣,甚至多次和士卒同甘共苦在營中吃飯,一時間人人稱頌,頗有幾分名將姿態。
楊鎬自己其實苦不堪言,要不是擊退建虜建功立業的蘿蔔在前頭吊著,他早就想回沉陽享福。路上行軍別看只花了四天,每天吃的都是粗糲糧食喝的清湯寡水,更無醇酒美人在側,對於他這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文官來說十分折磨。
好在已經抵達鐵嶺附近,派出去的遊騎並沒發現建虜,當地遊擊將軍也未傳來敵情,楊鎬總算是鬆了口氣,
在營中甚至跟文搏等親衛大言慚慚說過,“如今局勢已然明瞭,我軍從容依託鐵嶺城佈防,建虜不來便罷,否則定教他有來無回!”
楊鎬已經想好,到時候稍稍粉飾一番就是一場擊退後金大軍、守住鐵嶺、收復開原的大功。甚至已經草擬了幾分奏摺,就看具體情況如何再稍加潤色就可上報請功了。
想到這裡楊鎬疲倦頓消,只等著進入鐵嶺好好休息一番,就可以收穫巨大榮譽安穩退休了。
可惜這會兒文搏和陸文昭都不在,否則楊大人定要攬境自照,問問他楊大人和當年王文成公孰勝了——楊鎬這會兒看不上于謙、譚綸,已經把自己比作王守仁一般的文能立言武能立功的雙全人物。
喜歡諸天從師父開始請大家收藏:()諸天從師父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