廠家代表不是不信,而是迷茫。他們不知道什麼片子能投什麼片子不能投。
他們連投錢來幹什麼都不知道!
何米就跟他們解釋:“大家今天能來,是給我面子,我做生意一向不坑朋友。話我就說在前面,這部片的年代背景是從建國前的解放戰爭時期到建國後二三十年。”
從解放戰爭,到土改,就連最後的時間也很嚇人,那是人道洪流啊。
光是這個時間背景就很敏感了!容易被禁啊!
張國師拍的絕大部分都是農村片,那麼問題就來了,誰家的產品適合出現在這樣背景的故事裡?
“植入性廣告,契合很重要。張導,你說要是在這部片裡出現個家用電器,或者皮包皮鞋的,合適嗎?”
想想,不合適。
眾多廠家自己想想,也不合適。
眾所周知,張導是個對電影抱有極大熱情和藝術追求的導演。他後面會跟張偉平掰了還被潑了一盆“生了七個”的髒水的直接原因,就是因為張偉平想往他電影裡塞女主角捧人。
張國師說,不行。
張偉平越界,老實人發火,徹底鬧掰,要不是當時張國師導演完奧運會開幕式官方說他是功臣保他,他得焦頭爛額好長時間。
“我這部戲不適合做廣告。”原本是對資本低頭,被人情綁架,現在資本到位人情也沒逼他,那一點點小錢錢的誘惑,張國師還是扛得住的。
他未必沒有拉投資的想法,只是不合適,那就放棄,下次有合適的題材了再說。
張國師自己都拒絕了,廠家代表也只能遺憾放棄了。
其實也不是不可以做植入性廣告,比如鳳霞的旗袍就可以做文章。但是《活著》這部劇是被禁了的呀!
當時的風波可不小,免得到時候出了問題,何米拿港資開小號不在乎,可是廣告要是做進去了,萬一被那些禁了這部劇的傢伙看入眼了,那做廣告的商家會惹麻煩的!
到時候出了問題就是大麻煩!
做生意是要講信用的,何米真的不坑友商,不能明知道那是個坑,還把人家往坑裡扔。
“咱們有別的想法可以另外談,今天就想說這兩部劇。”何米把話題拉回來。
北極星的那位經理最果斷,他們買新聞聯播的廣告買出經驗了,操著一口孔夫子老家煎餅卷大蔥味兒的普通話:“我們廠新出了一款座鐘,你們能不能一開始門口放一個?”
龍崗面露為難:“這個怎麼放啊?”
他是有藝術追求的導演,最簡單的要求就是廣告不能出戏。北極星的產品沒有走出國門,《在紐約》用不上,《過把癮》裡的男女主角是小夫妻,用不起。
但王望就很直接了:“您能出多少?”
“一百萬!我自己就能做主!”
下面的人看不見,坐在主座後頭一條凳子上都能感覺到,龍崗那個抖啊!要不是何米踹了他一腳他能一屁股出溜到桌子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