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個也沒法責備組委會,拍賣會的主要目的是試水,不是謀利,就要多試試,看看到底哪個才是受歡迎的東西。
所以在拍品畫冊上,大部分拍品就很委屈,內容太詳細了也寫不過來不是?
可要是不詳細描寫一下這件拍品有多牛逼,怎麼勾起人的心思呢?頁數多,可以分冊啊!不能先發個目錄再弄分冊嗎?
實際上在拍賣會之間拍品是有展覽的,看畫冊不如看實物,何米沒去,但是聽周圍人談論的內容,重頭戲圍繞著一件不算古董也不算文物的拍品。
一副《毛爺爺去安源》的藝術掛毯。
沒上畫冊,但是在展覽上展出了之後就一直是話題中心。
這件拍品據說是個地毯廠子為了感謝毛爺爺一起織出來的。對於這麼一件拍品上拍爭議頗多,主要集中在政治意義上。在此之前,反映領袖題材的作品是不允許流通的。
嚴格意義上來說,這是第一件流通的反映領袖題材的作品。
光是這個第一,就有不淺的意義。
何米沒看到那副掛毯,埋頭看拍品畫冊。有政治意義的可不止那副掛毯,這畫冊上還有兩輛紅旗轎車呢!
紅旗這個牌子在我國的意義不用多說,而且這兩輛車的產出時間在70年代,但是70年代的行蹤成謎並不公開,只知道是從國務院的事務管理中心撥出來的,在此之前是在中南海服役的。
70年代,一代目大多健在啊!
掛毯,紅旗轎車,這樣政治意味濃厚的東西都能名正言順拿出來拍賣,足以見到政府開放的決心。
但是除此之外,在文物意義上的好東西也不少。
何米看的入迷,直到拍賣會開始才回神。
場合得佈置不得不說是充滿了時代感的鄭重,一張黑色的小方桌上面擺了幾個看不清的東西,大概就是槌子話筒之類的,桌子旁邊有個籃球比賽似的計數板,白底黑字。
背景是一個白底紅字的背景畫,兩米多高,是一個立起來的正方體,背景畫上其實是個ogo,一個大大的“拍”字,“拍”字的點藝術化成了一個錘子……不,是槌子。
問題是,這個“拍”字外面還圍了一個圈兒,對,沒錯,就像個“拆”,拆遷那個“拆”!
當然其實差別也不大,因為都是一個意思,都是一個“錢”字。
除了那張背景畫,何米大學裡那些公開課就是這樣滴。
一左一右站的兩個人,一個是翻譯,負責現場翻譯成英語,另一邊是個年輕小夥子,負責把主席臺那個巨大的白底黑字的號碼牌按照競拍的數字翻成對應的數字。
沒有顯示屏,沒有電腦,一切都顯得鄭重且原始。
主持拍賣的是個精瘦且目有神光的中年男人,粵省口音,聽主持人介紹,他是香江第一槌,叫胡文啟。還有一位捧場的被特別介紹,號稱中國文物收藏家第一人,叫張宗憲。
程式難得的短,並且沒有領導上去講話,這個必須好評,拍賣開始,禮儀小姐捧著拍品上來。
第一件拍品,是戰國時期的轂紋璧,編號728。
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和氏璧的故事,在這裡面,璧指的是美玉的統稱,但實際上,璧是一種玉佩的形制,圓形,扁平狀,一般只有幾個毫米厚,內有圓孔,邊緣窄而孔大的叫環,邊緣款而孔小的叫璧,是一種禮器。
轂紋,通谷紋,指的是璧面上凸起的小半圓,形似穀粒。轂紋璧一般出現在戰國後期。
這塊轂紋璧挺大的,比盤子還要大一圈,說是掛在牆上,但何米不相信誰捨得,總歸是要造個櫃子供起來的。
隔得遠看不清,燈光又不亮,還沒大螢幕給特寫,沒有激發人購買的想法,就連畫冊上的照片都不漂亮,不好看,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