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朱高煦以父親朱棣的口吻在書寫。
“弟深知兄長最近因胡惟庸案煩憂不堪,此案牽連之廣,前所未有,就連八位開國功勳都入了大獄,父皇此番大開殺戒,三萬餘人命懸一線!”
“弟也知兄長苦心勸告過父皇,然父皇卻持荊條以示,言明是為兄長鋪就登基之路。”
“弟知兄長仁慈,父皇此舉讓兄長自愧這三萬餘人皆因自身而亡,如此重負已讓兄長寢食難安。”
“多年來,兄長的努力,弟一直都在眼裡,可兄終究不似父皇。”
“父皇早年所經一切,已使得其心如堅鐵,思如道之無情。”
“可兄長從小拜師宋濂,學的是儒家道義,行得是仁義之風,仁心仁德,為天下萬民之表率!”
“這麼些年,兄長萬般努力皆是為了不讓父皇失望,可兄長藏在內心的仁義卻使你永遠也無法學會父皇的帝王無情。”
“弟無能,無法改變父皇心中決策,更無法扭轉當前局勢。”
“然,弟卻想說,父皇一生傳奇,天生帝王,位同始皇帝,可名垂千古。”
“遙想始皇帝當年,為一統天下,死傷多少民眾?”
“可如今看來,這一切的流血犧牲都是值得的!”
“為了王朝穩定,為了天下黎民百姓,有些事總該有人去做!”
“如今大明安危,全系在兄長與父皇二人之身,三萬餘人性命卻能換來黎民百姓的太平,此乃天仁!”
“弟斗膽,懇請兄長保重身體,莫因叛逆權臣之死,而損耗己身。”
“……”
“朱棣敬上!”
朱元璋一字一句讀出口,眼眶早已溼潤。
驚訝於皇孫朱高煦看得透徹的同時,他也深感自責。
曾今的他,認為帝王之道,在於天之道。
而天之道,則在於無情。
可現在……
朱元璋忽然醒悟,有些事是他不該去強求的。
太子本性仁義,是大明仁義之君。
他不該讓其走那無情帝王道。
這遲早會把人逼瘋去。
“呼……”
朱元璋長舒一口氣,抬手抹了抹眼角。
而後目光慈愛的看著年幼的朱高煦,隨即忍不住出手想要去摸摸他的頭。
然而!
朱高煦卻忽然側過頭來:“皇爺爺,我覺得為帝者,當外如天道,內行人道,唯有天人合一,才是人間帝王道!你是否也這麼認為?”
朱元璋猛地一驚。
轟!
幻境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