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梅:“今年用胡蘿蔔纓子,明年春天還可以用苜蓿芽兒,那個比這個也不在以下。”
王貴蘭眼前一亮:“你是說苜蓿芽兒也能蒸菜糰子?”
臘梅:“當然能啦!人們有用苜蓿芽兒蒸拿夠的習慣,比這個還好接受。”
王貴蘭:“你也能安二分錢一個收?”
臘梅:“能!也與這個一樣,有多少要多少。”
臘梅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前世現代,顧欣茹家裡吃胡蘿蔔糰子時,顧欣茹對她說,能蒸糰子的還有春天裡的苜蓿芽兒,風味兒比這個還好。
言者無心,聽者有意,臘梅便想到了現實中生產隊上的苜蓿。
苜蓿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現實中各生產隊都作為飼草來種植。
但春天裡苜蓿的嫩莖——俗稱苜蓿芽兒——人卻可以吃,而且營養價值很高。並且還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腸、下膀胱結石的功效。據說,老常年人們都用來蒸拿夠、做菜飯吃。
苜蓿的再生能力很強,捋了頭茬苜蓿芽兒,很快又長出第二茬。人們一般都吃到第二茬,以後天氣暖和了,苜蓿會有股苦味兒,便讓其長起來做飼草。
現代中牲口都吃合成飼料,沒人再種苜蓿,苜蓿芽兒也就成了稀有物。如果把這世的苜蓿芽兒糰子拿到那世去賣,一定也是搶手貨。
王貴蘭聞聽高興地說:“要是這樣,咱多種幾十畝苜蓿,春天用來做糰子賣,秋後用來喂牲口,豈不是好事!”
臘梅:“這樣最好,能掙錢,牲口還有飼料,一舉兩得!”
王貴蘭:“臘梅,你能給白頭髮老奶奶要些苜蓿種嗎?越快越好,現在播上,明年春天還能收茬晚苜蓿芽兒。”
臘梅點點頭:“好吧,我給白頭髮老奶奶說去!”
臘梅沒想到隊長會如此立竿見影,只好到前世現代的種子站,購買了幾十斤苜蓿種,交給了隊長王貴蘭。
王貴蘭自是馬不停蹄,在收穫過的土地上,播上了苜蓿。
扯遠了,回過頭來再說胡蘿蔔纓糰子。
王貴蘭見胡蘿蔔纓糰子來錢快,而且隊上的貨源充足,認為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好買賣,不但把女勞力都分配做這項工作,還把男半勞力安排去地裡捋胡蘿蔔纓子。
好在還有十來天到小雪,也就不在乎底下的胡蘿蔔受不受影響了!
食堂裡更是熱火朝天。
除了給人們做三頓飯以外,其餘時間全用來蒸胡蘿蔔纓糰子。八節籠屜全用上,一鍋能就能蒸五、六百個。
臘梅買了幾個大簸籮放在食堂裡,蒸好的糰子只要晾涼了皮兒,就裝進簸籮裡。她透過空間通道運到現代中的饅頭房,批發一元五個,零賣一元四個。
買的人往往排成隊,一大菠蘿,一會兒就能賣光。用供不應求來形容,一點也不假!
原來,現代人們生活都富裕,很多人被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困擾,胡蘿蔔纓具有預防和控制“三高”的作用。這時人們又注意養生,知道了就想食用。
偏偏胡蘿蔔纓子一直被菜農當做廢棄物,長期以來不被認識。偶爾有弄到集市上的,也賣不上價,也就沒人願意費時費力地鼓搗著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