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樓臺先得月,臘梅給了自己家裡兩隻中號的鐵鍋。母親馬惠恩一隻,奶奶王張氏一隻。
已經兩個院兒裡住了,母親這邊兒又蓋著房,用鍋的時候肯定多。一家一隻,省的囉嗦。
沒承想,卻在家裡引出一場不小的風波。
王張氏見自己家和二兒媳婦家都給了鐵鍋和玉米穗兒。心裡就有了小算盤:
現在吃食堂,有鐵鍋也不是一天做三頓飯,何不與二兒媳婦夥裡用一隻,把另一隻給大女兒王翠淼。大女兒那裡也把鐵鍋收走了。
大女兒已經有三個孩子,大的九歲,小的三歲,一家五口,只憑著生產隊食堂裡的那碗稀粥過日子,大人孩子,都已餓的皮包著骨頭。
大女兒每次回來,都哭訴餓的難受,孩子直哭。給她一隻鐵鍋,再給她幾穗兒玉米,也好煮煮野菜,做個麵糊菜什麼的。
玉米穗兒金黃金黃的,招人喜愛。這個時候糧食短缺,花多少錢也買不了來。送給媒人,讓其在女家多多美言,好把三兒子的婚事定下來。
三兒子不娶媳婦,也不敢讓二女兒出門。否則,妹妹先哥哥結婚,三兒子被隔了過去,媳婦更難說了,打一輩子光棍的可能性都有。
再一個就是,白頭髮老奶奶每天都給老二家送乾糧,打夯時還給了五十斤玉米麵。他們有白頭髮老奶奶接濟著,也不會餓出毛病來。
她直懷疑白頭髮老奶奶給的多,二兒媳婦送給自己的少。要是在一個鍋裡吃飯,老二家想瞞也瞞不住自己了。她雖然不出工,捱餓的滋味兒也不好受。
王張氏心裡這麼一想,便三步並作兩步走,急忙忙來到東院兒,在兩間小破棚子裡對二兒子夫婦說了兩傢伙裡用一隻鐵鍋的打算,別的,卻沒好意思提。
馬惠恩不同意,對她說:“既然已經搬出來了,白頭髮老奶奶又給了一家一隻,那就各兒過各兒的。
“這邊孩子小,東西又不多。大人可以多吃一些菜,儘量讓孩子吃的好些,別影響了發育。”
“其實也還是分著吃。”王張氏振振有詞:“還是各家打各家的飯,就是煮野菜的時候,用一隻鍋。你要不願意在一塊兒煮,可以分著,自己煮自己的。
“我把鍋支在南棚子裡,你們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過去。這邊地方小,以後你們也可以在那裡吃飯。”
王長鎖這一回沒站在母親一邊,但又不敢直接違背母親的意願,便委婉地說:“白頭髮老奶奶既然給了兩份兒,說明她也知道我們分開過了。咱就把鍋都安上,別辜負白頭髮老奶奶的一片美意。”
王張氏瞪了兒子一眼:“你們連個飯棚都沒有,往哪裡支?我是考慮到這點兒,才來給你們商量的。”
王長鎖:“我在東廂房後面搭個棚子,能做飯就行。”
王張氏:“這裡連個院牆也沒有,大敞四開的,讓賊偷了怎麼辦?這個時候鍋金貴,不知多少人盯著你的鍋哩。”
“我買把鎖鎖上。”
“一把鎖就能擋住賊?”
“賊要是撬鎖,有院子也擋不住。”
見二兒子夫婦兩都不同意。王張氏也不好發作,因為這事她本就不佔理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