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子裡的孩子已經快要四個月了,現在還是穩穩當當的,已經可以放心。
許如玥覺得還是不應該繼續瞞著了,該把這件事告訴宋氏才對,要是都等到孩子要出生了才讓宋師知道,宋氏心裡也會失望會難過的。
所以她寫了一封信,讓人送回去了,口頭再解釋一下,說她很好,讓宋氏別擔心。
信送出去之後,許如玥就忙著其它的事了,現在田莊裡都已經恢復正常,手底下幾個人都是得用的,倒是不用她太擔心。
筍乾的生意也做起來了,之前她想的那個辦法方向是對的,筍本來就好吃,只是這時候的人並沒有太多把這種食材烹飪得美味的方法罷了。
一旦有人把這種食物帶入視線,那就一發不可收拾,況且這種食物也並不貴。
別的地方雖然也種竹筍,但是放眼全國,都沒有一個地方能比新川的竹子更多。
這裡竟然是竹子多,長得好,那就說明這個地方適合竹子生長。
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這裡出產的竹筍味道自然也就比其他的地方好。
雖然說那種味道也不是人人都能品嚐出來的,但是一旦形成了一種效應,讓人覺得新川這地方的竹筍很好,那就會漸漸的成為一種定式思維,只要一想到吃筍,就會聯想到新川這個地方。
新川這麼多竹筍,不是這幾年才有的,自古以來這地方估計就一直都有竹子,所以當地的老百姓很擅長用竹子編織一些器皿。
但是為了實用,也只是編織簡單的罷了,從來沒有想過靠著這個東西賺多少錢,畢竟對於他們來說,也就是個裝東西的物件兒。
許如玥老早就在打這上面的主意了,前世竹海景區,這些東西還少嗎?
很多人甚至用竹子編出來一些藝術品,賣的價錢比普通的器具貴了不知道多少倍。
當然了,她也要考慮實際情況,這時候生活水平只停留在追求溫飽的程度上,要是編出來那種藝術品,讓人買也是無人問津的。
既然如此,又何必往那上面打主意?
不過只是這樣編織品,賣得也太虧了,折中一下,可以把器具編織得更精美一些,運往其他的地方賣,價錢肯定要比本地高。
當然是不長竹子的地方首先考慮,北方的竹子就很少,他們的竹子都很小,不適合用來編織器具,新川的東西運過去,會受歡迎的。
許如玥想了一些自己前世見到過的編織品,又在那樣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良,設計了一些又精美又實用的東西,讓人找了幾個當地手工活做得不錯的百姓來。
鄉下地方一般自己做了都是自己家裡用,不會拿出去賣。
但是鎮上的這些百姓是不會做的,所以還是有些店鋪是要賣篾貨的,找來的這裡人就是做這些東西的。
都已經幹了很多年了,他們的東西既然能賣得出去,那就說明還是有些手藝,許如玥新想出來的這些東西交給他們來做,問題應該也不大。
她沒有直接見人,直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小柔,讓小柔拿著圖紙去跟這幾人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