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卿和在南朝乃至整個封建王朝君主制文明歷史上都赫赫有名。他不僅是在正史中留下過光輝燦爛的筆墨,就連野史傳記也記錄極多他的傳奇。他有各種故事,各種人設,各種奇遇。
他千變萬化,千人千面。
可是有兩處地方不管在何地何書都一致的相同:不管是史書著作者還是文學寫手亦或者娛樂製作人,都一致認同方卿和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以及肯定方卿和為一位風流人物,且在書法和劍術上也有一定的造詣。
這些所謂“推測“。前兩條尚且有跡可循。
歷史上關於方卿和容貌的記述不少,並且有不少坊間風流故事。雖然大半之後經過證明為杜撰,可是世人只愛潘安,誰儀鳳雛?從古到今,顏控的已經深入基因,無可救藥。
風流這個詞。層次極高。當今社會實在是對這個詞敗壞的太多好感。都把風流下流化了。隨隨便便酒過三巡,都敢稱自己要‘風流快活一番’。
實在令人唾棄。
真正在那個年代,那些名門世家貴族文人墨客中,能堪堪勝任此用詞的,實在是寥寥無幾。
——有醉酒詩百篇,醉江撈月的李白;也有杜撰中踏月而來的盜帥楚留香;任是誰,那都是多情倜儻,才華斐然,英俊瀟灑的統稱。
方卿和的經歷和傳奇,足足證明,他可闞稱為一枚風流人物。
方卿和也有留下過不少手稿書信,可謂字字珠璣正見端華,一看就出自名家真傳。假以時日,可成大家。
綜上所述的言論,前兩條有跡可循,只剩最後這條,嚴謹的史學家依然必須在何處文獻中加上推斷二字作為字首。
即便如此,方卿和其人依然在歷史的長卷中留下了令人驚豔的一章。
他出身於赫赫有名的世家貴族,家中歷任出過許多權貴。宰相,帝師,太傅。到方卿和這一輩,權利達到巔峰,朝堂江湖,都掌控嚴實,無人抗衡。
甚至有一度時期:世人只道明王高,不知金殿坐何人。
這是極其危險的。
歷朝歷代,功高震主的,無外乎兩個下場:黃袍加身,或者滿門抄斬。
這兩個結局,明王一個都沒要。
明王方卿和到底有沒有想過做皇帝,歷史已經無跡象可查。可是滿門抄斬,根本不可能。
因為方卿和的滿門,包括當時的女帝:方卿和的身份是當時女帝的妹婿。通俗說,明王娶了那個時候皇帝的親妹妹,當朝長公主。
也有不少當時好事者在野史上寫過,方卿和與當時的女帝朱薇薇為青梅竹馬兩廂愛慕,懷疑是因為無法擺在檯面上說的政治原因而無法成為眷屬——男人都愛權力,當時南朝宮規後宮不涉政,前朝不摻情。
後宮眷屬不可對前朝之事指手畫腳,前朝皇帝也不可左右中宮主持內院。
方卿和心比天高又是人中龍鳳,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入後宮,去做那以前女人才做的事情?
愛情和權力,美人和江山,方卿和做出了選擇和了斷。
其實這也是大部分男人會選擇的。方卿和只不過沒用去當那個特例罷了。他隨了大流。非常值得理解。
——而這個腦洞倒不算是完全戲說,因為方卿和的祖父方易曾經當過朱薇薇的老師。而作為帝師的孫兒,很有可能會作為皇太女的伴讀而陪護在側。
而且方卿和和女帝朱薇薇年紀相仿,青梅竹馬,伴學之誼。若是當時寶成帝要為自己的皇太女選擇最佳的中宮廷人選,出身世家貴族又有同窗之誼的方卿和確實是上上佳選擇。
可惜若是真的如此隨大流順勢下去。大概方卿和的傳奇故事就是另外一個版本了。
方卿和並沒有選擇這一次的大流。
他的做法令史學家大跌眼鏡,卻又很容易得到理解:方卿和在封官太傅之後,於朝堂文武之面,向當時年紀尚且不到論及婚假的長公主求婚。
方卿和和女帝相差兩歲,而長公主又是在女帝十一歲的時候出生。這樣算下來,方卿和和長公主相差十三歲。別說在古代,就算是在現代,都可以算老少配了。難怪這多年來,無論是史學家還是影視劇作家編劇,對這一對的評價,都離不開陰謀論的爭議。
也不怪會有這個腦洞。根據典籍,長公主並非與女帝一母同胞,而是當時寶成帝的貴妃所生,而那位貴妃,是當時手握兵權的安逸侯田毅的女兒。
方卿和雖然出身世家,卻是文官出身,文官無兵權。從古到今,要掌權要握政,兵權最重要。
而聯姻,不論男女,都是最快,最容易的途徑。
方卿和不過隨了大流。
這是他第二次隨大流。
一次不隨大流兩次隨大流都對他極其有利。
他實在是個非常看得清局勢的聰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