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餘河縣位於古南省東北部,地勢為南北高,逐漸向中部傾斜。以低丘崗地為主,南北有少量丘陵,中部為河谷平原。縣域境內有兩大河流龍江和餘河,交匯後流注波陽湖,最後匯入長江。解放初期,長江中下游血吸蟲病流行極為嚴重。
據統計,當時,我國南方的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約有血吸蟲布者1300餘萬。1955年11月,中央成立防治血吸蟲病領導小組,並在上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防治血吸蟲菠作會議,提出“一年準備四年戰鬥兩年掃尾的”目標。
餘河縣原血吸蟲病流行於餘河中下游兩岸平原地帶,面積為1142。流行範圍遍及3個鄉1個鎮2個農場,歷史有螺面積,累計查出病人數4750人。蘭田畈竹園村是當年餘河縣的血吸蟲病重災區。
據餘河縣誌記載,民國初期至解放前夕,餘河縣全疫區2。9萬多人死於大肚子病;42個村莊滅絕了人煙,變成了“無人村”;2萬多畝田地無人耕種,變成“草長比人高,野獸到處竄”的荒野。
僥倖活著的人,男不長,女不育,骨瘦如柴,肚大如鼓;倖存的村莊,由勝變衰,凋零冷落。
蘭田畈竹園村,民國38年18戶有19個,78口人中有65個大肚子病人,變成“村”“大肚村”。
人民拖闡種的田地,有就收,無就丟,年景好能收一籮谷,年景不好只能收一斗谷,甚至顆粒無收。
所以當年在蘭田畈流行著這樣的歌:
蘭田畈的禾,一畝割一籮;好就兩人扛,不好就一人馱。
藍天女人真奇怪,肚皮大了不生崽。
禾把剛放倒,就要出門討。一件破棉襖,結婚穿到老。
有女莫嫁蘭田郎,頭年做新娘,二年守空房。
從1953年起,餘河縣人民響應黨和主席發出的“一定要消滅血吸蟲病”的號召,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劈山改河,推行農業水利“三結合”的綜合治理措施,經過三年苦戰,終於在1958年宣佈消滅了禍害餘河人民幾百年的血吸蟲病。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報》以《第一面紅旗》為題,報道了這一激動人心的喜訊。偉大領袖“浮想聯翩,夜不能寐”,寫下了光輝的史詩《送瘟神二首》:
綠水青山枉自多。
華陀無奈小蟲何。
千村薜荔人遺矢。
萬戶蕭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萬裡。
巡天遙看一千河。
牛郎欲問瘟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