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於扶羅統領的南匈奴部,曹操是完全放棄了招安的想法。他們是本來就是漢室宗親,又是來幫助漢室的。自己根本沒有招安他們的名頭。既然不能招安,又是自己地頭上不安定的因素,那就只能強制他們退場了。
斥候打探了10天不到,就摸到了於夫羅的老巢和他平時日常大致的習慣。
“主公,如果需要,我可以直接在打獵的時候,做了於夫羅。”
“哦?你有這樣的把握?”
“嗯,那於夫羅打獵從來都是輕裝出行,加上幾個隨從而已。有20騎,埋伏到了合適的位置,那於夫羅必死於我們之手。”
“他剩下的人馬呢?有沒有辦法直接火攻或者水攻?”
“他剩下的人馬難以火攻,現在的天氣陰雨居多。除此之餘,他們駐紮在開闊地上,水攻效果甚微。”
“只能力敵了嗎?”
“好像只能如此了。不過,我們還有幾千弓弩手,也不怕他們的騎兵就是了。”
“先讓我考慮一下。”
曹操屏退了鮑國安之後,覺得和自己手下的幾個謀士談論一下如何處理於夫羅。
面對於夫羅的問題,手下的幾個謀士的態度出奇的一致。
“此人如果可以殺在此處,那是最好,省著日後為禍四方。”
後世的人可能沒有辦法理解這個時代的人對於“非我族者,其心必異”的這件事。
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朝。中原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從來都沒有真正意義上達成過諒解。哪怕是像元,清這樣的少數民族政權,依然沒有辦法和草原上的人互相諒解。
“既然大家都這麼說,那我們就在狩獵的路上設伏。想辦法直接斬首。然後再射殺他所有的部眾。大家看如何?”
“行,就依孟德你的辦法了。畢竟我們的風評不在乎更低了。”
“……怎麼就成了我的辦法?是不是我總是受到這樣的無妄之災,才導致我風評崩盤的啊。”
“你想多了,孟德。你的風評……”
“就沒好過啊。”
幾個謀士異口同聲的告訴了曹操他現在風評實在不怎麼樣。
開玩笑歸開玩笑。大家還是開始積極的準備起來對於夫羅的討伐之中。曹操把出去幫忙看護春耕的人都叫了回來。又把鮑信的1萬客軍中的弓弩說都招了出來來。
這樣自己就有差不多5000弓弩手了。如果能在山中設伏,幾萬的騎兵自己都不用擔心了。畢竟自己是希望可以在於夫羅的老巢殲滅他的主力,儘量避免出現一股匈奴的騎兵流寇。這樣的流寇,出現在兗州,不管是誰都難以應付。
準備了三天,曹操先讓鮑國安帶著樂進和50騎先出發。自己帶著5000弓弩手,5000步兵就出發了。還有自己身邊的300不到的騎兵。
很少這樣帶兵出戰啊。自己每次出來,基本上都是帶著騎兵作戰。這次自己沒有了騎兵,卻要對抗騎兵,曹操還多少有點沒譜的。因為自己很大程度上對於戰爭勝負的信心,來自於自己騎兵的戰力高強。
“允誠。你有沒有過用步兵打騎兵的經驗啊。”
“有啊,不過,一直都是打賊人。黃巾賊和黑山賊,他們騎兵也不算多。”
“我……沒用過用步兵打騎兵的經驗。”
“哈哈,那你打騎兵都是怎麼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