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堅一看到曹操別過了眼,立刻就明白了大家心中所想。孫堅仰天長嘆一聲,也不再做糾結。直接就走出屋子去,準備帶上自己的部下,回到江東。畢竟,他就算繼續留在這裡,也並不能在改變些什麼了。
袁紹一看孫堅一句話不說,連個道別都沒有的就這麼離開了,覺得自己被孫堅駁了面子。
“孟德,那孫文臺是怎麼回事?我本要允他此次攻下京城的頭功,他這麼話也不說的就直接走了?”
“義兄,你就不用管他了。你說要立容丘侯為帝,那容丘侯知道這件事嗎?”
“哎,你我兄弟,怎麼糾結那種細枝末節的小事?既然我們聯軍已經擊退董賊,收復京城。伯安本就是心壞天下的豪傑,只要我們齊心協力的勸說伯安為帝,伯安自會答應。”
“義兄,你還記得當年合肥侯之事嗎?”
“哎,此一時彼一時。怎麼能和那個時候的胡鬧相提並論呢?現在你我兄弟是一心為國,天地可鑑。”
曹操徹底無語了。人要是為了出風頭,都不管別人的想法的時候,那這個人其實也多少有點不可救藥了。劉虞同不同意還不知道,袁紹已經直接把他按在了皇帝的位置上。如果真等晚上的諸侯眾人都來到這裡,保舉了劉虞為帝,結果劉虞自己不同意。那不就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話了嗎?
“義兄,此等大事,還是需要從長計議的啊!文臺不辭而別,不過,他還負責著城中防務。小弟先行告辭,去和文臺交接一下防務的事情。”
曹操趕緊找個理由出去,如果得了空。還要和鮑信,張邈談論一下如何應對袁紹這個失智的行為。
就在這個時候,橋瑁雖然跟著曹操,袁紹他們一起進了城。不過,他沒有和曹操他們一起去曹操原來的太尉府,他選擇了去司馬府。畢竟,那裡是他最崇拜的橋玄曾經生活的地方。他去司馬府的路上的時候,還意氣風發的想著聯軍能收復京城,就是靠著自己的檄文,自己又不聲張,這樣才符合君子的作為。
橋瑁剛剛走進司馬府,跟著就闖進來了幾個大漢。也不等他說話,先是三刀兩斧,就砍倒了自己橋瑁帶進城的兩個親兵。還沒等他要問對方是誰,緊跟著幾個人就直接上前,把橋瑁直接砍翻在地。橋瑁到死的時候,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死的。
劉岱站在橋瑁屍身的身旁,露出來略顯得意的笑容。
“橋瑁啊,橋瑁。當初問你借糧不借的仇,今天終於得報啊!”
“來幾個人,把他的屍身處理了!”
劉岱吩咐完,身後的人就上來直接拉起橋瑁的屍身,扔到了牆角。再把他親兵的身體一併扔到那邊,找了些枯枝,聚到一起,直接燒了起來。
城外的諸侯,安排完了自己的部隊之後。陸陸續續的也都到了京城之中。曹操先找到了孫堅,其實本來是想多勸勸孫堅,想開點,天下還在,皇帝還在,漢室還在。只要大家齊心,總有辦法。可是孫堅已經對所有人徹底的失望了。不管曹操怎麼說,孫堅都決心離開,重回江東。養精蓄銳,之後再圖謀匡扶漢室。
“好吧,文臺兄。既然你去意已決,那小弟就不再多說什麼了。不過,你此次回鄉,可是要務必多加小心。”
“知道了,孟德。我剛剛確實有些失態了。這個事情到這個地步,不是你我兄弟可以左右的了。既然我們無法左右,我剛剛埋怨你就更無從談起了。孟德,你和他們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希望你謹記在心。”
“知道了,文臺兄。此次一別,今日一別,不知道何日再見了!文臺兄,保重!”
“孟德,你也多加保重。”
曹操知道這就是兩個人的訣別了,孫堅應該很快就要死在了黃祖的手裡,這是他的“命”,他無從改變。
曹操象徵性的交接了防務之後,趕緊派人去找張邈和鮑信。自己把荀彧,郭嘉等人都找到了一起,把袁紹想做的廢立之事,和大家都說一遍。
不過,今天的情況與往日不同。平日裡足智多謀的一眾謀士,都陷入了沉默。這個局面實在看起來就是個死結。
“孟德,不得不說,袁本初所說之事,雖然荒謬至極,可是卻不無道理啊。這就是我們難做之處了。”
“主公,我也同意奉孝郭嘉)的意思。袁本初的計謀雖說荒謬,可是我們也沒有什麼應對之法。”
“我倒是有個主意,不知道幾位大賢如何來說。我的主意就是‘以不變應萬變’,我叫了張太守和鮑允誠。不管袁本初怎麼說。我們幾個人絕不發表意見,以示不同意。”
幾個人正說著,張邈和鮑信就過來了。曹操把袁紹的主意和他們說了一下之後,張邈毫不意外,鮑信倒是覺得這袁本初有些貪得無厭了。商量一下,兩個也並沒有太好的辦法。所以最後也只是決定按照曹操的主意,幾個人沉默不發表意見,讓袁紹自己意識到自己很尬尷。
可問題是,袁紹會覺得尷尬嗎?
喜歡挾天子以令不臣我就是不臣請大家收藏:()挾天子以令不臣我就是不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