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除夕,說到年夜飯,就不得不提另一個近代才有的一個傳統,那就是看春晚。
不論近年來怎麼吐槽,怎麼說,但春晚依然是我們幾代人的回憶,繞不開躲不過。
可能是文化生活豐富了,資訊發達了,春晚的節目已經不在那麼吸引我們了。
但到了年夜飯時,總會不自覺的開啟電視,播到中央一套,放著春晚。
不論你看不看,那就是你過年的牢牢背景音。
春晚是每年除夕之夜為了慶祝新年而開辦的綜合性文藝晚會。起源於1979年,正式開辦於1983年,2014年被定位為國家專案。晚會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等多種藝術形式。
1983年之前的春晚,都是一般的晚會,並且是事先錄製好了,到時候再放的。1981年春節前夕,中央電視臺和廣東電視臺聯合舉辦了一臺春節聯歡晚會,非常成功,各類節目都受到了好評。
1983年,央視第一屆春節晚會亮相。晚會沒有專門的主持人,馬季已故)、姜昆、王景愚已故)、劉曉慶成了首屆春晚的當家。而李谷一則成為了春晚演唱曲目最多的歌手,一連唱了6首歌。被視為“靡靡之音”的歌曲《鄉戀》在該屆晚會上被解禁。春晚才算正式打破樊籠,逐步收到人民的喜愛。
到了12年,晚會圍繞“回家過大年”的主題,以“龍年”、“家”、“春晚三十年”、“天下一家”四個板塊,為觀眾呈現一個溫暖、祥和、歡樂、喜慶的一晚,同時以“春晚30年”為主線,引發觀眾共鳴。表演形式取消民歌大聯唱,增大歌舞雜魔類節目比重,沒有任何形式硬廣告和植入廣告,又取消了念賀信賀電環節和敲鐘環節。
雖然春晚年年再改,年年在變,但新意不足已經成了常態。原來是春晚上的歌能火一年,現在是什麼歌火一年什麼上春晚。原來是春晚上的段子火爆全網,現在是什麼火爆全網什麼抄上春晚。
但楊東一家也沒在意,甚至看的還津津有味。
正跟著吃著,忽然電話震動起來,楊東起身走出房間,換了個屋點開電話。
“琪姐,嗯呢,新春快樂。。。”
電話是張瑞琪打來的,才幾天未見,楊東就有些恍若隔世。
其實張瑞琪和方秋月這兩個妹子楊東前世並不認識,也沒有什麼特殊感情,但這一世他的人生髮生了變軌終於和兩人形成了交集。
兩個人也用自己獨有的魅力深深吸引了楊東。張瑞琪的獨立、成熟,方秋月的豪爽、大氣都讓他心嚮往之。他早已沒了之前的全然走腎的想法,相處久了總會往心裡走一走。
但可能是貪心吧,他一個都割捨不掉,只是糊糊塗塗的拖著,妄想著全都留下。
所以他對待兩個人時也愈加小心在意,能做到儘量滿足,並沒有拔diao無情。
跟張瑞琪聊了半天,剛準備掛了電話,方秋月的電話又擠了進來。沒辦法,楊東又馬上接了起來。
“怎麼一直忙音,跟誰打電話呢?”
電話裡傳來方秋月嬌憨的聲音楊東趕忙解釋。
“沒有,都是下面給打的拜年電話。”
“呦大忙人,那我要不先掛了,別影響你。”
“不用,再聊五塊錢的唄。”
“哼,討厭。。。”
趕忙應付過話茬,方秋月也沒有深究,倆人又聊了一會,方秋月才在柳紅的催促下依依不捨的掛掉了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