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陸院長上次說完三創的事之後,楊東一直在考慮自己要再做什麼。無論刷單也好,淘寶也好,說實在的都有些拿不出手。
他們既不能像網際網路產業一樣在一輪輪融資中資產暴漲,又不能資本運作圈錢,還不是什麼高精尖產業,無法帶來巨大影響。也就佔個門檻低入手快。
楊東現在也算走出了新手村,本身資產大幾百萬,手下有個幾十號人。其實可以考慮一些風口了。
但楊東不敢弄啊,風口是很好,站上去豬都能飛。但風口也危險啊,風一停多少豬被摔得細碎。
還是那句話,楊東是來享受生活的,沒必要挑戰走鋼絲。光腳才不怕穿鞋的,時刻想搏命。
楊東現在穿著鞋呢。別的不說,就這大幾百萬隨便拿出一百收購一些btb,坐等十年一出手,怎麼說也是十億級別富豪吧。還都是現金。
所以楊東忍痛把一些什麼共享了,短影片了都刪掉了。這些還是等著真命天子去搞吧,最多到時候投點錢進去,也算佔個角落。
刪刪減減之後,其實也沒什麼可以搞得了。
做一件事之前,應該先想一想目標。楊東的目標是搞一個能帶動家鄉就業的專案,多提供一些工作崗位,讓家鄉少一些漂泊。
東北這個地方,東西是真的好的。黑土地呀,產的,結的,生養的,好東西多了。但就是站個冷,佔個遙遠。沒有及時把自己推廣出去。
別的不說,就說小松鼠,這是個食品企業,主營專案是堅果零食。說到堅果,哪有大興安嶺的堅果好,但東北沒有出個這種企業。反而是徽省蕪湖出了個小松鼠。
所以楊東想搞一個東西出來,藉助網際網路的東風,把家鄉的東西帶一帶。而不是讓別人總以為東北重工業燒烤,輕工業快腳影片了。
但現在各大網際網路公司廝殺的就是流量入口,侵佔的就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流量。真的搞個東西從新殺起來,楊東也沒這個資本啊,微信都面世了。
兜兜轉轉之下楊東把目光瞄準了大學生這個群體。
學生群體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市場方向。以後流量細分了,就連電商都分什麼母嬰啊,海外代購啊一堆。而且做的都不錯,也有個幾百億估值。
學生人數不少,每屆在校大學生700萬左右,四年算起來起碼2800萬。這一群人,消費能力強,活躍度高。是一個很好地群體。真做起來估值個千億還是有機會的。
不過之前就有個校園網,現在還算活躍,以後就把自己玩死了。
單純走線上即pk不過校園網,以後也生存不下去。那隻能提前一步了,搞網際網路+,走線上線下結合的業務。也就是校園助手之類的東西。
學生衣食住行都在校園內,需要輔助的地方多了。之後幾年就是百團大戰,這一塊現在還不顯,但電商已經開始普及。
學校及開放又封閉,外賣、快遞等可以送進校園,但不會送到學生手上。這最後一百米就是楊東的空間。
他要搞一個校園助手,承包學校的網點,僱傭學生幫學生送外賣、快遞到他手上。尤其一些手上有些閒錢的,躺在宿舍是真不願意下樓。對他們來說,多花個一塊、兩塊可不叫個事。
後世楊東大四時,這一塊有些人在做,但都是個人的。要不是一些學生執行的公眾號。
不過楊東想踏踏實實走進去,每個學校設一個實體點,每個學校搞個類似菜鳥驛站的東西。
把好這最後一百米的關卡。
這個東西搞出來,別的不說,混個幾百億的估值還是沒問題的。關鍵是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