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來,雙方的天平便能徹底向吳方傾斜,不過龐統也深知這一點。
“哈哈,明面上蜀強吳弱,實則不然!襄陽此處,雙方旗鼓相當,但放眼整個南方卻是吳強蜀弱!”諸葛亮說道。
“哦?”馬良聞言卻是有些不解,於是看向了龐統。
龐統雖然行的是陰謀、反叛、謀權等等的齷齪事,但事實上他本人的為人卻是非常地光明磊落,因此他便將之前與諸葛亮二人的談話內容也對馬良說了一遍。
由此可見,龐統對於馬良可謂是極其親信,甚至可以說根本不是外人了!
見狀,諸葛亮心中不免猜測,或許馬良也是在叛軍中擔任要職!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之前龐統在襄陽舉十萬之眾,其中擔任要職的也都是城中的官吏、士族、大戶。
襄陽城中各家若論家勢,如今自然是龐家第一,馬家第二。
因此,當時剛剛年及加冠的馬良便受到龐統邀請,隨即出仕,並擔任了龐統的副手。
如今襄陽十萬叛軍,龐統率領五萬餘眾在此,馬良則是統領城內剩餘的三萬餘眾。
之前,龐統率軍攻打北面大營,負責攻打西營的便是馬良。
然而西營確實打下了,結果在馬良率軍攔截吳軍主力之際,卻不曾想被首當其衝的白袍軍給輕易擊潰了。
在吳軍看來,襄陽的十萬之眾乃是叛軍,因此十分看不上。
可在龐統、馬良看來,他們並非叛軍,而是義軍!
此時,諸葛亮的心裡正在誹謗不已,並對龐統、馬良這樣的人物感到不值。
他實在想不通,為什麼此二人放著大好前程不要,非要去做那叛軍頭目呢?
就在諸葛亮誹謗之際,在龐統的講述下,馬良也就對如今真正的局勢有所瞭解了。
“孔明兄,良有一事不明,大將軍既然有如此手段,可為何當初屢屢傳出身死的訊息呢?再者,大將軍麾下人才眾多,可為何每當他傳出身死訊息時都是由其二弟繼位。在人才如此眾多的情況下,孫家二公子又為何會讓二州動盪,後來更是在郴縣反叛引得陳烈北上呢?莫非大將軍御下不嚴,教弟無方;大將軍本人又空有實力,實則治下虛弱無比?”馬良問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季常如此大才,不知何故又要做那亂臣賊子?原本襄陽在吾主治下,百姓安居樂業,如今卻是淪為戰場,這是何故?”諸葛亮回道。
“三年前,大將軍剛剛平定南郡不久,隨即便北上雍涼!大將軍放著荊州如此多的俊傑不用,反而重用孫賁之流!待到孫權繼位,同樣放著荊州俊傑不用,反而重用韓玄之流!
孫家兄弟兩,一個重用宗族,一個任人唯親,孫家二公子更是將我荊州搞的烏煙瘴氣。是故,在下才與鳳雛先生在此起義兵,只為我等荊州俊傑鳴不平!”馬良說道。
“正因為大將軍要北上雍涼,為大漢而戰,是故荊州新附,故而重用宗族。反觀二公子尚且年輕,經驗不足,能力也是不足以統御二州,再加之有別有用心之人故意挑撥,是故二州動盪!”諸葛亮回道。
“哈哈,那為何孫家二公子要在郴縣反叛?連親弟弟都謀反,看來大將軍也不過如此!”馬良說道。
“如今偽楚覆滅在即,此乃二公子之功,是故二公子實乃詐降,一切只為吾主一統南方之大計!”諸葛亮回道。
聞言,馬良果然還是年輕,不禁面色大變。
僅僅幾個回合的交鋒下來,馬良就被諸葛亮殺敗,可見姜果然還是老的辣!
“孔明,莫非是大將軍不忍殺弟,故而對其網開一面,你也才如此說道吧?”
龐統一看不妙,趕緊從馬良手中接過“接力棒”,從而繼續與諸葛亮交鋒道。
“非也,對偽楚乃是陶士行之計,一統南方之大計也是由四大軍師聯手製定!現如今,周公瑾坐鎮江東;吾師與陸伯言在此;陶士行在南;魯子敬遊走於中間!
偽楚的覆滅乃是吾主、陶士行以及魯子敬所為,當然其中也有二公子的功勞!至於此處,貴軍和蜀軍在吾師眼裡,不過只是一盤菜而已!”諸葛亮侃侃而談道。
喜歡血之孫吳請大家收藏:()血之孫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