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示敵以弱,現在已經滿足了大部分條件,就只差最後一步了。
相比之下,秦軍騎兵雖眾,但卻死一個少一個。
宇文泰一定會愛惜自己的兵力,不打沒把握的仗,這是一。
第二點,那就是該不該打,要不要打的問題了。
對於現在的宇文泰來說,他無疑是需要土地和人口,以此來發展他的勢力。
而他手上現有的兵力便是他全部的依仗了,因此他更加要小心謹慎,一定只會打有十足把握的仗。
相反,我軍不僅有著二十萬之眾,後面更有十數萬曹軍。
這也是我方分析出,秦軍未必會與我軍交戰,而會選擇避戰的原因之一。
分析秦軍的戰略,是我這一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這涉及到了我軍的存亡。
倘若宇文泰的野心是整個天下的話,那自然不必多說,咱們雙方早晚有一戰。
但如果宇文泰只想取關中呢?那他的終極敵人豈不只有曹軍了嗎?而我軍對於他來說,其實是可戰可不戰的選擇?
畢竟若是宇文泰只取關中的話,日後面對的依舊是曹操、劉裕,這兩路首當其衝。
至於我軍,我的根據地——荊州、揚州和關中又不交界,日後和宇文泰也是井水不犯河水。
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果這麼想的話,那我還可以跟宇文泰,跟秦軍化敵為友呢!
若真是如此,我完全可以再選擇與宇文泰聯手,一起對付曹操!
然而這麼做的話,那就與我的戰略相駁,甚至是背道而馳了。
因為早在西陵的時候,我就與麾下謀臣們討論過關於此戰,我軍的戰略目標了。
那就是大秦亡,聯軍滅,我軍存!
只有這樣,此次聯軍北上,參與討伐大秦之事,我軍才能將利益最大化。
現在退一萬步來講,其實大秦存,聯軍敗,我軍存也不錯。
至少這樣一來,我軍的損失不會太大,損失最大的只會是以曹軍為首的其他諸侯軍隊。
屆時,宇文泰佔據雍涼,曹操龜縮中原,天下格局必定大為改變。
想到這裡,頓時,我心裡就有了一種天下大勢盡在我掌控的感覺了。
但我真的不能這麼做,原因有三:
一是王猛這枚人才,人家之所以投靠我,無非是看中了我身上那種胸懷天下的氣概。
倘若我真那麼做了,失去王猛不說,日後天下人又將會如何看待我?
大將軍引狼入室,今日鮮卑人佔據中原,全賴大將軍養虎為患?
如此一來,我豈不得背上國賊的罵名?世世代代不得翻身?
二是這麼做對我也沒什麼好處,無非是從削弱所有勢力,到只削弱曹操的轉變。
這樣的話,我方的利益不能最大化,反倒是真的會養虎為患了。
三是我軍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和大規模騎兵作戰的經驗,反正早打晚打都得要打!
所謂富貴險中求,別看現在我軍勝率不高,可一旦打贏了呢?
只要消滅了秦軍主力,我軍不僅能得到鍛鍊,還能收穫無數馬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