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郡地處涼州的最南邊,北邊與隴西、漢陽交界,東邊與漢中相鄰,南邊與廣漢郡接壤。
與漢中一樣,武都郡同樣也是戰略要地,乃是扼守西部三州的南北要衝,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若要從關中透過散關南下,武都乃是必經之路,從武都南下經陽平關才能抵達益州。
若要從益州透過陽平關北上,武都同樣也是必經之路,需要從武都北上散關才能抵達關中。
同樣,若要從涼州通往益州,武都依然是必經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都郡的戰略位置甚至比漢中還要重要,至少對於如今的劉裕和大秦來說是這樣的。
劉裕若要攻略益州,必須先佔據武都,然後才能南下。
而要佔據武都,就必須先擊敗呂光的大軍,才可以保障糧道的暢通。
同樣的,秦軍若要威脅關中,散關就不能不考慮。
而要攻打散關,就必須先擊敗劉裕的大軍,否則根本行不通。
對呂光和劉裕來說,彼此都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雙方都必須先置對方於死地才行。
自從呂光派出姚氏兄弟率領兩萬羌騎北上支援狄道以後,呂光、楊大眼、符法就率領八萬大軍一路後撤,劉裕則率領大軍窮追不捨。
一直到了河池地界,劉裕才率領大軍停了下來,開始派出軍隊攻打附近的城池,並構築糧道。
呂光誘敵深入的計劃落空,便在符法的建議下,轉而主動進攻。
符法認為,劉裕派出軍隊攻打附近城池,其兵力就會被削弱。
而呂光大軍只需要趁此機會攻其主力,定可大獲全勝,呂光認可了這一計劃。
為此,呂光作足了準備,開始計劃主動進攻,最終雙方在河池地界爆發了一場大戰。
河池是位於武都東部的中心城池,乃是下辨的東部門戶,同時也是從散關到陽平關的必經之路。
呂光、劉裕誰先佔據河池,誰就能贏得主動權。
但在呂光的原定計劃中,河池卻是要被放棄的,畢竟下辨才是他的大本營。
然而,劉裕就在距離河池以東六十里的地方停了下來,然後紮了一座大營。
呂光沒辦法,只能停在河池,並派出斥候探查敵情。
劉裕以朱齡石、朱超石為偏師,分別率領一萬大軍,前往進攻附近的城池。
在分兵之後,劉裕主力只剩下了五萬人,分別由劉裕、王鎮惡、王仲德、蒯恩、胡藩統帥。
劉裕大軍在這裡駐紮了大約十天,一邊等待後勤跟上,一邊等待著兩路偏師的結果。
呂光則在符法的建議下,隨即選定日期,然後向劉裕大營發動進攻。
呂光分別以楊大眼為左軍,符法為右軍,自己親率四萬主力為中軍。
八萬秦軍被一分為三,分別攻打劉裕大營的三個方向,企圖一舉突破。
劉裕這邊則是在察覺到秦軍的動向後,採取了按兵不動的策略,只是在營中進行堅守。
秦軍在距離僅僅一百步的地方停了下來,先是射出了無數輪箭矢,對劉裕大軍進行火力壓制。
與此同時,呂光、楊大眼、符法分別派出步兵清理路障,最後在付出一定的代價後攻破了三座營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