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你看這邊…”
我拉著嵐瀾,來到大殿左側,那裡的牆壁上有整段整段介紹樓觀臺和樓觀道歷史的篇章。
嵐瀾凝視著這些已經斑駁甚至殘缺不全的文字,口中喃喃著,“…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轉向我,她輕聲說,“我好像聽過這段故事,自從關令尹喜得到這部道德經,潛心修道並大力推廣,而道德五千言也成為老子為尹喜所寫的書…”
她的手緊緊抓著我,“楓,原來道德經和終南山、樓觀臺有如此淵源,真是沒想到,沒想到…”
我輕輕反扣住嵐瀾的柔夷,口中做著回應,“華夏五千年曆史,道家思想遠比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甚至儒家更早進入百姓的意識裡,並在時間的長河中寫下獨有的人文理念…”
“嵐瀾,我們曾經過的地方就是說經臺,相傳老子就在那裡寫下《道德經》五千言,並在樓南高崗築臺授經…”
我的思路似乎隨著樓觀臺的歷史慢慢展開,腦海裡也按照自己的猜想重塑著這個歷史古蹟千百年的滄桑變遷。
“樓觀臺創始於西周,在魏、周、隋、唐各朝,都對皇室通道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我的談興漸濃,將腦海中對於這裡的認知一股腦倒了出來,而這些話,在剛才經過那些後世興建的嶄新堂皇廟堂時,卻根本沒有一吐為快的慾望。
“瀾,樓觀道鼎盛於隋唐,衰落於宋金,毀於宋末,振興於今。兩千多年前春秋函谷關令尹喜在此結草為樓,以觀天象,所以這裡最早叫草樓觀…”
不知道是不是我們的對話破壞了這座小廟原有的清淨,我注意到一個佝僂的身影在側邊的廂房裡轉出。
來到近前,藉著並不明亮的光線,我這才看出是一個上了年歲的老道士。
對方身量不高,穿著洗得發白滿是補丁的道袍,臉上堆積著因為歲月流逝而沉澱下來的皺紋。
老道來到我和嵐瀾面前,稽首為禮道,“兩位信士,樓觀臺幾多仙路迢迢,何來我這偏僻之所?”
他的話令我有些詫異,難道老道士不喜歡信徒前來上香結善緣嗎?這一路上,我們可沒少見到那些已經被俗世同化沾滿銅臭味兒道貌岸然的偽道士,忽悠遊客捐香火錢。
不過既然對方已經詢問,出於禮貌我當然要回答,“道長,樓觀臺本就是‘洞天之冠道林張本’的仙都,處處皆是福地,條條都是仙路,何談偏僻之所?”
老道一愣,估計他並沒想到,我的回答竟會顯得很斯文而且充滿智慧。
笑了笑,道長衝我們做了一個‘請移步’的手勢,“既然兩位不嫌棄小廟僻陋,請這邊一敘!”
喜歡我的另類人生請大家收藏:()我的另類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