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學俊實驗室。
在一個透明的玻璃缸裡,玻璃缸有五米多長,兩米多高,此時裡面正培育著一大坨的黏菌。
這個黏菌自然就是陸寧用來做實驗的黏菌。
不過很顯然,這麼多次的實驗下來,陸寧都以失敗告終。
黏菌雖然有計算能力,但是太弱了,爬個迷宮都要爬幾天。
黏菌身上沒有神經,靠的是一種資訊素來傳遞資訊。
這阻礙了它和計算機之間的連線。
陸寧並不氣餒,他放棄之前的路線。
開始嘗試新的方向。
他要以另一種細菌作為突破口。
那就是食電細菌。
食電細菌形狀、大小各不相同,生物學家發現有些食電細菌長出了毛髮狀的細絲,就像電線,能在細胞和它們的環境中來回傳輸電子,他們把這種電細菌叫做“微生物奈米線”。
生命本來就是電子流,比如你吃入糖,攝入了過量電子,你呼吸氧氣,再把多餘的電子排出去。細胞分解糖,電子流經一系列複雜的化學反應最終與缺乏電子的氧結合。
陸寧要做的就是,讓食電細菌和黏菌結合。
以食電細菌充當黏菌體內媒介。
讓它們產生人工神經橋樑,使生物和科技完美融合。
現在陸寧的實驗重點就是放在彼此間的融合上面。
每天都需要做著許多的實驗,進展緩慢。
而值得高興的是,陸寧複製了食電細菌的能力,獲得了它的特性。
食電細菌可以吞食和生產電子,這種特性讓陸寧本來就不完善的電鰻能力開始慢慢得到了完善。
家裡天台上。
陸寧控制著一根細細的鋼針,鋼針在陸寧手中快速旋轉,並且越來越快。
當陸寧放開控制。
嗖。
鋼針急速射在了桌面上。
陸寧看了一下,鋼針雖然射在了桌面上,但是也只是淺淺的釘在上面,一拔就掉。
還沒有他隨手扔扎的深。
不過與之前相比,這已經算有了很大的進步。
這才是第七天的變化。
而最主要的變化是,陸寧發現他的抗電能力更強了。
以往他自己發電,其實也是會被電到的,不過因為他面板有些絕緣的關係,所以電量微弱。
而這次融合食電細菌後,這才幾天時間。
他的抗電能力就提升了一大截。
陸寧很期待食電細菌完成進化後是什麼樣子。
是不是變的可以吸收電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