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也叫說書,傳自明末清初的江南說書藝人柳敬亭,評書的南北兩大支派都是由他傳下來的,北方叫評書,南方叫評詞、評話。
評書在最初是以唱為主的,評書這門藝術最初的那些創始人都是鼓曲藝人,也就是所謂的唱大鼓的,其中就包括北派評書的創始人王鴻興,後來他也是在江南拜了柳敬亭為師,才學的評書。
王鴻興在最初的時候說書的時候也是唱大鼓書,有唱有說,後來因為要進宮給太后獻藝,帶著唱大鼓書所用的弦子多有不便,就只拿一塊醒木,去其鼓弦,用評話演說,只說不唱,評書據此而興。
說書有很多個門派,王鴻興傳下來這一門叫評書門,就是最傳統的那種,一把摺扇,一塊醒木,一方手巾,一桌一凳就能說的。這一門傳了十代,有一首歌訣來表明他們的傳承:三辰五亮十八奎,九鳳十連七代誠,華豫鶴雄遍天下。存久塞滿天津城。延年益壽德五代,代代子孫更興隆。
70年代末後,評書界出現了評書四大家,其中一人叫袁闊成的,他就是評書門的第九代傳人,和飯店老闆張闊如同為一代。
還有一種叫大鼓書,他們可以拉著弦子,敲著大鼓,唱著說書,也可以去掉鼓弦直接說評書。這種在評書裡面叫做使長傢伙的指的是拉的那長長的弦子),用以前的行話叫“柳海轟的”。
這種大鼓書最出名的就是西河大鼓、東北大鼓、京韻大鼓等等,其實說評書最好的要數西河大鼓一門,也稱西河門,這一門倒是的確出了不少人物,評書四大家裡面田連元和單田芳這二位先生就是出自西河門下,最後一位大家叫劉蘭芳,出自東北大鼓門下。他們的作品都擺脫了鼓弦的影響,是以說為主的,基本不唱。
還有一種就是竹板書,就是打著竹板說的,也叫快板書,這裡面的代表作有武松住店,哪吒鬧海等等,這種說書都是要打著竹板說,節奏非常明快,他們一般不會脫離樂器,所以也沒有演變成傳統評書那樣單靠嘴說。
說書裡面有使用長傢伙和短傢伙之分,長傢伙指的就是長長的弦子,短傢伙就是竹板書裡面的竹板,評書門用的醒木。
張闊如看著眼前這個已經被震驚的小孩,他笑了笑,又說道:“何向東,你可願意跟著我學習評書。”
作為評書門的傳人,張闊如對這些老藝術非常喜愛,又怎麼會沒去只有一牆之隔的連城俱樂部聽過相聲呢,何向東說的相聲他聽了很多,越聽他就越喜歡這孩子,真正是個好苗子啊,也就動了心思了。
他們評書一門教導弟子都是要從小開始教的,這一門出功夫慢,需要慢慢打根基,評書門在舊年間說書的時候都是被人尊為說書先生的,在藝人中地位算是頂尖高了。
也因為如此,他們這一門小孩是沒法說評書的,因為這是個先生啊,就跟老師是一樣,你一個小孩往臺上一坐,說起了評書,這是鎮不住場子的,觀眾是不會滿意的。
這跟說相聲不一樣,說相聲小孩吃香,你小孩子往臺上一站,說幾個小段子,觀眾哈哈一樂,這不難。說書裡面,唱大鼓書小孩子也能來,觀眾也會捧,也會說小孩子唱的好,唯獨評書一門小孩子來不了。
聽到這話,何向東才從震驚中晃過神來,張嘴就問道:“你竟然還會說評書?”
老者的兒子,那小夥子張清豐也是震驚無比,他知道自己老爹評書很喜歡曲藝,可誰知道他還是那個什麼門,什麼代的傳人,好像很厲害的樣子。
81年的時候武俠小說就已經引進內地了,現在84年武俠小說就已經很火了,張清豐就很愛看,他現在看他老爹的眼神就有一種在看掃地神僧的感覺。
張闊如看著何向東,微微一笑:“我會不會評書,想必你剛才已經看得很清楚了。”
何向東忙不迭點頭,剛才那簡直是神乎其技啊。
張闊如又道:“現在電臺裡面有個很火的說評書的叫袁闊成的,你知道吧。”
何向東又趕緊點頭,他和師父就常聽人家的評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