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並將此闢為殖民地。經過4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蹟,澳門從秦帝國起就成為中國領土,屬南海郡和百越地.澳門古稱濠鏡澳,與廣州香山縣的歷史關係極其密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香山已屬百粵海嶼之地。約前3世紀即秦始皇一統中國之時),澳門被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屬南海郡番禺縣地。
420年晉朝元熙二年),澳門屬新會郡封樂縣地。590年隋朝開皇十年),廢新會郡改屬寶安縣地,757年唐朝至德二年),廢寶安縣,改為廣州東莞縣轄。自南宋開始,澳門屬廣東省廣州香山縣。據史料記載,宋末名將張世傑與軍隊曾在此一帶駐紮;早期在澳門定居的人在此形成小村落,倚靠捕魚與務農種植為生。
元代屬廣東道宣慰司廣州路,路治廣州,明代屬於廣州府,清朝後期前屬廣肇羅道廣州府,道治肇慶,府治廣州。澳門半島之有大量華人定居,是在南宋皇朝傾覆之際。當幾十萬南宋軍民從福建敗退乘船長驅到達澳門一帶,有的可能踏上這片半島汲取淡水、尋找食物,有的更可能將這片荒僻地闢成藏身之所。召集澳門半島上名為“永福古社”的沙梨頭土地廟,便相傳邕建於南宋末年。大約在南宋末年至元初,澳門半島上的望廈、濠鏡等地,已是定居的居民點了。
自此以後,澳門始稍有人煙,但由於地方細,耕地缺,物產少,立足生活繁衍後代並不容易。直至16世紀中葉,即明世宗嘉靖年間。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透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這也成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以1553年算起)。
從1557年開始被葡萄牙人在明朝求得澳門的居住權,但明朝政府仍在此設有官府,由廣東省直接管轄。直至1887年葡萄牙政府與清朝政府簽訂了有效期為40年的《中葡和好通商條約》至1928年期滿失效)後,澳門成為葡萄牙殖民地,但澳門並不是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殖民地,日本長崎才是第一塊。
葡萄牙人最初限定只能居住在澳門南方,1623年,葡萄牙政府委任馬士加路也為首任澳門總督。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澳門這個名字源於漁民非常敬仰的一位中國女神——天后,即媽祖,她又名娘媽,福建莆田湄洲人。據說,一艘漁船在天氣晴朗、風平浪靜的日子裡航行,突遇狂風雷暴,漁民處於危難。危急關頭,一位少女站了出來,下令風暴停止。風竟然止住了,大海也恢復了平靜,漁船平安地到達了海鏡港。上岸後,少女朝媽閣山走去,忽然一輪光環照耀,少女化做一縷青煙。後來,人們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廟宇供奉這位天后,名為媽祖閣。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人從當時明朝廣東地方政府取得澳門居住權,成為首批進入中國的歐洲人。當時葡萄牙人從媽祖閣媽閣廟)附近登陸,向問當地人這裡的地名,因在媽閣廟旁,當地人便回答媽閣,於是澳門便被命名為acau媽閣葡萄牙語的譯音),大陸多拼寫為acao。
“此地特產蠶絲。”。
“此港口是中國最大的貿易港口。”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裡出售魚肉、珍珠、陶瓷、麻布、蠶絲。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澳門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0日上午,離開了澳門港。”。
1524年2月21日,到達中國澳門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3度,東經114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0日8點,到達中國澳門港。”
在中國澳門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中國澳門港市區遊覽經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地可買女子之物。”。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裡出售魚肉、珍珠、陶瓷、麻布、蠶絲。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中國澳門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2日上午,離開了中國澳門港。”。
1524年2月22日,到達越南河內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21度,東經106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2日8點,到達越南河內港。”。
在越南河內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越南河內港市區遊覽經商。河內是越南首都,全國第二大城市,政治中心。面積為920平方公里,人口450餘萬人。河內地處紅河三角洲西北部,紅河與墩河匯流處,四周分別與河北省、北太省、永富省、河西省接壤。紅河從市區旁邊緩緩流過。
河內是一座擁有1000多年曆史的古城,從公元11世紀起就是越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歷史文物豐富,名勝古蹟遍佈,享有“千年文物之地”的美稱。河內始建於公元621年,為中國唐朝交州總管府後為安南都護府)轄下的宋平縣,是當時越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別名“紫城”,後又改稱“羅城”、“大羅城”。11世紀初,越南歷史上的李朝太祖李公蘊認為大羅城位居“天下之中”,物產豐富,人丁興旺,是實施大越國統治的理想之地。
便於1010年頒佈《遷都詔》,將國都由寧平省華閭遷到大羅城。據史籍記載,李公蘊乘船抵達大羅城城牆腳下時,突見一條黃龍騰空飛起,李太祖認為這是吉兆和天意,便將大羅城改稱為“升龍”。後來陳朝、後黎朝等許多朝代都曾把這裡作為京城,城市名稱多次更改,先後稱為龍淵、龍編、中京、京都、東郡、東京、中都、上京、北城等。1831年,阮朝的明命帝定此地為陪都,見城市環抱於紅河大堤之內,遂改稱為“河內”,一直沿用到今天。
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兩部分。內城又分禁城、皇城和京城3部分。國王、后妃及其子孫、侍從居住的地方稱禁城;環繞禁城的是皇城,是朝臣的辦事機構所在地;皇城之外的街坊、集市、居民區是京城。昔日,皇城內御苑園林,景色秀麗,禁城內樓臺殿閣,金碧輝煌,京城內寶塔高聳,寺廟林立。後來因改朝換代,兵荒馬亂,戰事頻發,近千年的李、陳、黎、阮朝的古建築屢遭破壞,宮殿已蕩然無存,城垣也只儲存下來不足200米的正北門以及官掌門。
河內是一座有著千年悠久歷史的古城,約在公元前3000年河內一帶開始有人居住。其城市化的雛形“古螺城”,建成於公元前200年。河內在古代為中國故地。公元前111年漢武帝設交趾郡,河內便在其範圍之中。南朝宋時在河內地區設定了宋平郡,治昌國縣。隋朝時改為宋平縣,為交趾郡的治所。
公元621年,唐朝將交州的治所遷往宋平縣今河內),並修築城池,後來為總管一方的安南都護府,唐朝後期又成為靜海軍節度使的駐地,2007年,河內出土了唐朝安南都護府遺址。9世紀末,南詔一度佔領交州,時任安南都護兼靜海節度使的唐朝大臣高駢為抵禦南詔入侵而修築羅城,交州河內)遂又稱“大羅”。939年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現今河內地區曾為越南李、陳、後黎諸封建王朝的京城,被譽為“千年文物之地”。
1010年,李朝建立者李公蘊即李太祖)頒《遷都詔》,從華閭遷都至此,定名“升龍”,是為河內建都之始。李太祖宣稱遷都的目的是“以其圖大宅中,為億萬世子孫之計”,稱讚河內地區“宅天地區域之中,得虎踞龍蟠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蕃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為勝地,誠四方輻輳之要會,為萬世京師之上都”。
隨著城垣的加固和擴大,當時的河內地區已是物產豐饒、交通發達的地區,在此以前所築之城,均屬軍事性質的城堡,而李朝定都之後便成為了一座大城市。升龍河內)分為內城市區)和外城郊區),周長約25公里,內城為禁城、皇城和京城所在地。禁城是皇帝、后妃及其子孫、待從的住地。皇城在禁城之外,為皇帝和朝臣辦事場所。京城環繞皇城,是街坊、集市、居民區。李、陳朝時的61條街坊,黎、阮朝時的36條街坊,都集中在這裡。
隨著歷史的變遷,升龍又先後稱為中京、東都、東京、北城。其中,13世紀中葉,蒙古軍隊曾攻入升龍,對其大肆破壞,並一度在升龍設定了達魯花赤的官職。1397年,在陳朝權臣胡季犁的操縱下,越南將首都從升龍遷都清化,並將清化稱為“西都”,升龍稱為“東都”。1407年—1427年間,越南為中國明朝佔領,河內是明朝交趾布政使司交趾省)的省會,稱交州府,東關縣今河內)為其府城。後黎朝驅逐明朝以後,河內稱為“東京”,直到阮朝明命十二年1831年)才因城市被環抱在珥河紅河)大堤之內,最終將這座城市定名河內,並沿用至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法國殖民統治時期,河內曾是“法屬印度支那聯邦”總督府所在地,從此給河內帶來法國風。位於市中心,被稱為河內第一風景區。湖南北長700米,東西寬200米。湖岸四周樹木青翠,濃蔭如蓋。湖水清澈如鏡,幽雅嫻靜,平均水深1.5米左右。湖中有玉山寺、龜塔。龜塔位於南部湖中龜丘上,碧波塔影,交相輝映。如今,塔上安裝了照明裝置,每逢節日,塔身被燈光照得通體輝煌,玲瓏剔透,甚為美觀。
北部湖中的玉山寺,崇祀佛教和越南民間神只,有硃紅色木結構的“旭橋”將此寺與岸邊相連通,橋頭有聳立的筆塔。還劍湖名稱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1418年黎朝太祖、越南民族英雄黎利在發動反抗明朝的藍山起義之前,在湖水中撈得一把寶劍,上刻“順天”二字,10年後已稱帝的黎利乘船游水軍湖時,突見一金龜浮出水面,遊向船邊,黎利拔劍斬去,金龜口含寶劍潛入水底。黎利命人排水尋劍,但水中劍、龜全無,人們說這是金龜要回了寶劍,湖名從此被改為還劍湖。
“此地以絲綢之路繁榮。”。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裡出售魚肉。
道具店出售白虎半月刀。
一天後補給完畢後,我們離開了越南河內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3日上午,離開了越南河內港。”。
1524年2月13日東南亞村落髮現遺蹟,是12世紀克魯美族所建,意為首都之寺。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2度,東經102度。
1524年2月28日,到達巴卡港。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北緯1度,東經105度。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4年2月28日8點,到達巴卡港。”
在巴卡港港口附近的飯店用過早餐後,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巴卡港市區遊覽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