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的200餘年歷史裡,長安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自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開通商道,長安城成為連線歐亞的橋樑、“絲綢之路”的起點,繁盛一時。全盛時期如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時,城中有8.8萬戶,24.6萬人,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西漢末年王莽執政時期,長安城一度毀於戰火。至東漢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長安改為西京。及至漢末,漢獻帝曾遷都回長安。兩漢時期,長安一直作為都城存在。
漢長安城位於今西安市區西北郊外,面積約36平方公里,大約是同時期羅馬城的四倍。長安城有12座城門和8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5500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佔全城面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
居民區分佈在城北,劃分為160個“閭里“。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面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在城南有一組王莽時期建造的禮制建築。漢長安城一改戰國時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區、工商業區和宮殿區集中在一座城市裡,後世的都城都沿用了這一體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東漢建立時,國家殘破,特別是長安所在的關中,大量的物資需要從外地運進來,為了減少人民物資運輸之勞,所以沒有建都長安,而是建都洛陽,因為洛陽位於天下之中,地理位置好,有利於物資的運輸,而且社會生產沒有受到特別破壞。歷朝皇帝常常前往長安祭祀宗廟,稱洛陽為東都,長安為西都。
東漢末年,天下紛爭,漢室勢微,初平元年(190),西涼軍閥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192年4月,董卓被王允、呂布刺殺,192年6月,董卓部將李傕等人又攻入長安,後又相互連兵攻殺。建安元年(196),獻帝避難,東還洛陽。
長安在戰亂時期作過6年東漢首都,但時間太短,一般在談到東漢首都時不會顧及這一點。
隋文帝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當時的漢長安歷經長期戰亂,年久失修,破敗狹小,汙染嚴重,於是隋文帝決定另建一座新城。
開皇二年(582年),文帝在長安城東南龍首塬南面選了一塊“川原秀麗,卉物滋阜,卜食相土,宜建都邑”
(《隋書·高祖紀》)的地方建造新都,新都定名為“大興城”。大興城的面積達84平方公里,主要由建築學家宇文愷主持規劃建設,先造大興宮城,後造皇城。開皇三年(583年)在城西側開挖龍首渠、永安渠和清明渠,引滻水、交水、潞水,直通宮城。第二年由大興城東鑿300餘里至潼關,名為廣通渠,引渭水注入渠中使漕運直通黃河。605年,隋煬帝楊廣即位,同年,建通濟渠運河,自大興至江都(今揚州)。608年,又興建永濟渠運河。大業九年(613年)又動用10萬餘人修築大興城外郭城,大興城的總體格局至此形成。
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改大興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9.7倍,漢長安城的2.4倍,隋唐洛陽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城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
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透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彙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4多平方公里。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公里。每面有3座城門,南面正門明德門和丹鳳門為5個門道外,是都城的最高等級。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
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後來,唐太宗李世民)為其父所修避暑的大明宮,唐玄宗李隆基)又把自己當臨淄王時的王府改擴建成了興慶宮,三座宮殿合稱“三內”。
東城西城分別有東市和西市兩座市場,集中了長安城的主要商業。城內有四條溝渠提供生活和環境用水。城東南角有一座人工園林——芙蓉園,園中有曲江池。
唐長安城的形制是中國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建設的典範,在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
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高度效仿了長安城的規劃。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這個名字第一次出現),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西安城牆,留存至今,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對於南京作為國都不甚滿意,一直心懷遷都之意,他和太子朱標最鐘意的遷都之選正是長安。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監察御史鬍子祺上書,提到“據百二河山之險,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形勝所在,莫如關中”。朱元璋頓時心動,但不形言表。經過仔細考慮後,他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並告諭天下:“天下山川,惟秦中號為險固,向命汝弟指朱元璋第二子秦王)分封其地,已十餘年,汝可一遊,以省觀風俗,慰勞秦民。”其實已經頗有遷都關中的打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太子朱標個人也傾向於選擇西安為國都,因為長安作為最為國人仰慕的漢唐國都,王者氣派天下獨步、無可匹敵。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返回南京後於第二年病逝,諡號“懿文太子”。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
朱元璋在當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淒涼。
此後不久,朱元璋也鬱鬱而終,皇位傳於太子朱標的長子皇太孫)朱允炆,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即位後數年,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發動“靖難之變”,篡奪了皇位,並不顧南京城內多數臣民反對,強行將國都遷往自己的勢力據點--北平。
長安,也就失去了寶貴的重新成為中國國都的機會。明末,李自成率軍攻破陝西,進入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並從西安出師攻滅明朝。然而,吳三桂投靠清朝,以致清兵入關,攻滅大順政權。明錢謙益《袁伯應南征吟小引》:“今長安關河四塞,自古帝王之州,一旦為蟻賊殘破,伯應袁可立子)之憂憤視子美又何如?”
“此地有絹特產。”
“這裡是漢高祖建立的都市。”
進入商品交易所,這裡出售絹、陶瓷、珍珠。絹售價僅23銀幣一桶。我們買了20桶。
商店出售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種。根據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物中,偃月刀在宋朝開始出現,因重量關係,主要用於練習臂力,非戰爭中的武器。
在中國小說《三國演義》中,青龍偃月刀為關羽所使用的兵器,書中描述青龍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約相等於現代的49.2公斤),又名冷豔鋸。關羽用其斬殺了不少武將,所以後世也稱青龍偃月刀為關刀。在關羽被殺後,青龍偃月刀被東吳將領潘璋奪走,後來,關羽的兒子關興殺潘璋為父報仇,奪回青龍偃月刀。因此,關羽和青龍偃月刀被互相視為象徵。售價2萬4千銀幣,我買了一把裝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