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拉性情溫馴,行動遲緩,從不對其他動物構成威脅。考拉反應極慢,這個動物反射弧好像特別的長。曾經有人嘗試,用手捏考拉一下,考拉經過很久的時間才驚叫出聲。
考拉鼻子特別發達,能輕易地分辨出不同種類的桉樹葉,併發覺哪些可以採食,哪些有毒而不能採食,也能嗅出別的考拉所遺留標記的警告性氣味。考拉會發出多種聲音與其它考拉進行聯絡和溝通,雄性考拉主要透過吼叫來表明它的統治與支配地位,從而儘量避免打鬥消耗能量,並向其它動物表明它的位置。
樹袋熊一眼就能看出某棵樹是屬於自己還是屬於別的樹袋熊。樹袋熊會在樹基部留下自己小球狀的排洩物;甚至一隻考拉死後一年之久,別的考拉都不會搬進這塊空的家域,因為這段時間,前一隻考拉身體留下的香味標記和爪刮擦樹皮標記尚未自然風化消失。
一隻年輕的考拉性成熟時,它必須離開其母親的家域範圍,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它的目標是發現並加入另一繁殖種群,這比發現適於居住的棲息環境更重要。總是有一些暫時遊蕩於穩定群體之外的雄性樹袋熊,常常觀望於繁殖群體邊緣,等待加入其中併成為永久性居民。
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當處於安全的家域樹上的時候,考拉會自然地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坐姿和睡姿,同時也會因為躲避太陽或享受微風向而不停地在樹上移動位置。天氣炎熱時,考拉會攤開四肢並微微搖擺,以保持涼爽,而天氣變冷時,則會將身體縮成一團以保持體溫。考拉能游泳,但只是偶爾為之。
在澳大利亞,考拉的繁殖季節為8月至次年2月,期間雄性考拉的活動會更旺盛,並更頻繁地發出比平時更高的吼叫聲。年輕的考拉離開母考拉開始獨立生活時也會如此。雌性考拉一般34歲時開始繁殖,通常一年只繁殖一隻小仔。然而,並不是所有的野生雌性考拉每年都會繁殖。
新生的考拉有一對大耳朵,耳有毛絨,鼻子裸露且扁平,沒有尾巴。考拉的妊娠期為35天,通常情況下每胎只產一仔,剛生出來的樹袋熊不足一寸,體重僅5.0~5.5克重。
2230周齡時,母考拉會從肓腸中排出一種半流質的軟質食物讓小考拉採食。這種食物非常重要,不但非常柔軟,易於小考拉採食,而且營養豐富,含有較多水分和微生物,易於消化和吸收。
小考拉食用時會從育兒袋口探出身體,採食母考拉從盲腸排出的半流質軟食時,會將袋口拉伸以至朝向後方。這種食物將伴隨著小考拉度過從母乳到採食桉樹葉的這段重要的過渡時期,直到小考拉可以完全地採食桉樹葉為止,就像人類嬰孩在吃固體食物之前,會吃一段時間的粥狀的半流質食物一樣。
小考拉採食半流質食物期間,會逐漸爬出育兒袋口,直至完全地躺在母考拉的腹部進行採食,經過6個月開始採食新鮮的桉樹葉並爬到母考拉的背部生活。小考拉從育兒袋中取食母乳直至1歲左右。但是,小考拉的身體越來越大,不能將頭部伸進育兒袋中,於是,母考拉的會伸長,並突出於開放的袋口,小考拉膽小,一受到驚嚇就連哭帶叫,聲音好像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小考拉會為取暖和躲藏而擁抱著母考拉腹部,但有時也會騎在母考拉背部。
小考拉生活在育兒袋口中直至1歲左右,小考拉會繼續與母考拉一起生活,直至下一胎的小考拉出生為止。這時,小考拉就不得不離開母親,尋找屬於自己的領域。
如果母考拉不是每年都繁殖的話,那麼,小考拉會與母親一起生活更長時間,小考拉成活的機會也就越大。12月齡以後,小考拉離開母親開創屬於自己的家園,尋找自己的領地。到3~4歲性成熟,平均年齡為10~15年左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考拉卡通形象通常,雌性考拉的壽命會比雄性考拉更長,因為,雄性考拉常會在爭奪配偶的打鬥中受傷,也因為需要維護更大的領域不得不移動更大的距離而冒著風險,佔用更大的貧瘠土壤、桉樹林。使考拉的平均年齡資料較易令人產生誤解。
因為有些考拉的壽命長不過幾星期或幾個月,而有些考拉則能終老一生。生活在安靜環境中的考拉壽命會比生活在城市郊區的更長。一些對成年雄性考拉的平均壽命估計為10年,但是,一些分散於高速公路或住宅區邊緣的亞成年考拉的平均壽命卻只有2~3歲。
由於樹袋熊數量驟減,歷史上存在遺傳多樣性的丟失,可以追溯到更新世的後期的巨型樹袋熊走向了滅絕,由此,樹袋熊的繁殖存在一定的近親繁殖。
考拉棲息於澳大利亞東部沿海的島嶼、高大的桉樹林以及內陸的低地森林等各種環境。然而,數百萬年前,考拉的祖先卻是生活在熱帶雨林中。
長期的進化,使得考拉逐漸地退出了原有的棲息環境。野生的考拉只會在適合其居住的地方出現,其中有2個重要的因素必不可少,其一是居住地必須有考拉首選採食、並有適宜的土壤和降雨來保證生長的樹種包括非桉樹樹種)存在,其二是早已有其它的考拉在此定居。
考拉在生活中有幾個天敵,其中之一是澳大利亞犬(dingoes),當考拉為了要從一棵樹到另一棵而在地上行走時,不論是成年還是小考拉,都有可能受到澳大利亞犬的傷害;而小考拉有時則會受到老鷹(edgetaiedeages)及貓頭鷹的攻擊;其他像是野生的貓、狗以及狐狸,也都是樹袋熊的天敵。考拉每天要睡20小時,另外4小時中,2小時吃樹葉,2小時發呆。多數考拉都是摔死的,因為他們老了之後就會因為抓不住樹而掉下來。
受到人類道路、交通的影響,樹袋熊的棲息地不斷減少,而棲息地的破壞則是對樹袋熊生存最大的威脅。如果考拉生活在偏遠地帶或靠近主要公路,極有可能遭遇車禍及狗攻擊。澳大利亞考拉基金會估計,每年至少有4000只考拉死於車禍和狗的襲擊。
考拉容易感染到數種不同的疾病,常見的兩種像是結膜炎、溼屁股是種腎臟和泌尿系統的疾病),其他還有呼吸系統的感染、一種頭骨的疾病以及寄生蟲等等。而可以發現的是考拉在人群擁擠或是食物供給量不足的地方生活時,會比較容易感染疾病。
在澳洲的土著語言中,考拉意即為“不喝水”,在不同版本的殖民資料中,考拉曾被記錄為多個不同的格式,如cueine;kooeong;o;aaa;koaa;karbor;boorabee和goribun等等。
四千五百萬年以前,在澳洲大陸脫離南極板塊,逐漸向北漂移的時候,考拉或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首先開始進化了。化石證明,二千五百萬年前,類似考拉的動物就已經存在於澳洲大陸上。
在漂移的過程中,氣候開始劇烈變化,澳洲大陸變得越來越乾燥,桉樹、橡膠樹等植物也開始改變並進化,而考拉則開始變得依賴於這些植物,20世紀40年代,考拉曾被認為滅絕。一般認為,土著居民於6萬年前甚至更早就已經來到了澳洲大陸。如同其它澳洲動物一樣,考拉,也成為土著文化與文明中許多神話與傳說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人類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家園擴張,樹袋熊的棲息地和生活環境逐漸縮小,以至於有些樹袋熊已經走進了人類生活的範圍,這對於它們來講並不是什麼好事,經常會有樹袋熊被寵物狗咬傷,被電纜電傷。所以在澳洲當地很多有愛心的居民開始收養受傷的樹袋熊,然後再把它們送到樹袋熊之家進行療養。
由於考拉對食物很挑剔,桉樹不受法律保護,人類持續侵佔考拉的棲息地,致使它們數量驟減,再加上全球變暖、氣候變化和森林大火等各種因素,考拉的數量驟減。
2006年澳大利亞的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曾拒絕把考拉作為瀕危物種保護,當時估算的考拉有幾百萬只。但由於考拉繁殖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棲息地環境質量,且缺乏無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感染疾病,毛皮交易導致大量考拉被獵殺,野生考拉的數量仍然在不斷減少。最新的計算顯示,野生考拉的數量僅有4.3萬隻。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31度,東經149度。
1523年9月26日澳大利亞的村落髮現馬尼獸,體長80,食肉,樹上生活。我用經緯儀測了一下經緯度,南緯36度,東經144度。
1523年9月29日澳大利亞的村落髮現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赤色巨大石頭。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澳大利亞艾爾斯巨石ayersrock),又名烏盧魯巨石uururock屬澳大利亞土著人語言),位於澳大利亞中北部的艾麗斯泉市aicesprings)西南方向約340公里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艾爾斯巖高348米,長3000米,基圍周長約8.5公里,東高寬而西低狹,是世界最大的整體岩石體積雖巨,只是獨塊石頭)。它氣勢雄峻,猶如一座超越時空的自然紀念碑,突兀於茫茫荒原之上,在耀眼的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光輝。1873年一位名叫威廉·克里斯蒂·高斯的測量員橫跨這片荒漠。
當他又飢又渴之際發現眼前這塊與天等高的石山,還以為是一種幻覺,難以置信。艾爾斯巨石俗稱為我們“人類地球上的肚臍”,號稱“世界七大奇景”之一,距今已有4—6億年曆史。如今這裡已闢為國家公園,每年有數十萬人從世界各地紛紛慕名前來觀賞巨石風采。
艾爾斯巨石底面呈橢圓形,形狀有些像兩端略圓的長麵包。長3.6千米,寬約2千米,高348米,基圍周長約8.8千米。岩石成分為礫石,含鐵量高,其表面因被氧化而發紅,整體呈紅色,因此又被稱作紅石。突兀在廣袤的沙漠上,艾爾斯巨石如巨獸臥地,又如飽經風霜的老人,在此雄偉地聳立了幾億年。<adeusbasin)向上推擠形成大片岩石,而大約到了3億年前,又一次神奇的地殼運動將這座巨大的石山推出了海面。經過億萬年來的風雨滄桑,大片砂岩已被風化為沙礫,只有這塊巨石憑著它特有的硬度抵抗住了風剝雨蝕,且整體沒有裂縫和斷隙,成為地貌學上所說的“蝕餘石”。但長期的風化侵蝕,使其頂部圓滑光亮,並在四周陡崖上形成了一些自上而下的寬窄不一的溝槽和淺坑。因此,每當暴雨傾盆,在巨石的各個側面上飛瀑傾瀉,蔚為壯觀。
喜歡奧林匹克請大家收藏:()奧林匹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