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後奧古斯都皇帝驅遣兩萬名奴隸,歷時數十年,在腓尼基神廟原址上大規模擴建。公元60年,巴爾貝克神廟基本竣工。以後經過300多年的繼續修建,最後成為規模宏偉的神廟群,用以祭祀羅馬主神朱庇特、酒神巴卡斯和美神維納斯。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皈依基督教,希利奧波利神廟改建成教堂,其中的阿夫卡神殿完全拆毀。
君士坦丁大帝的繼承人朱理安不信仰基督教,阿夫卡神殿得以重建。公元375395年間,在提奧多亞的統治下,阿夫卡神殿又被廢棄。該地區現存的許多基督教建築物都是在提奧多亞時代建立的。
從二世紀中葉起,羅馬幾位皇帝由安託尼烏斯帶頭,從事於這座神廟的擴建裝飾工作,使之成為一座衛城。公元211217年卡刺卡拉最終完成這座建築物,使之成為一座要塞。七世紀時,阿拉伯人統治黎,巴爾貝克又恢復原名。
奧斯曼帝國時期15161918),巴爾貝克隸屬大馬士革省。該城曾先後毀於發生在1158、1203、1664和1659年的地震,神廟大部分倒塌,居民多半遷徙。法國委任統治時期,巴爾貝克是大黎巴嫩的一部分。
今天的巴爾貝克神廟雖稱作羅馬神廟遺址,但它實際上是腓尼基文明與羅馬文明相融合的產物。它歷經近2000年的刀兵水火而殘敗不堪,但殘存的宏偉規模仍使人驚歎不已。
據稱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宏偉的古羅馬建築群,全世界包括羅馬,迄今已找不到比它更完整的神廟遺址。從1956年開始至內戰前,每年夏季都在這裡舉行巴爾貝克國際舞蹈和音樂節,酒神巴卡斯廟通常作為音樂節的會場。內戰後巴爾貝克藝術節逐步得以恢復。
神廟由祭禮大廳、朱庇特廟、酒神巴卡斯廟、美神維納斯廟組成,全部用巨石壘成,氣勢極其巍峨。廟外有巨石築的高牆環繞,廟內的庭院和大殿坐落在巨石砌成的高達數十米的臺基上,巨石長1920米,寬4.5米,厚3.6米,其中有的重達2000噸。
朱庇特廟大廳西端,有石階通向朱庇特廟。此廟約建於公元一世紀羅馬尼祿皇帝時代,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築物,四面以高大的石柱組成氣勢雄偉的柱廊,大殿正面各有巨柱10根,側面各19根,共計54根。巨柱高達20米,直徑2.3米,均由3節圓柱鑲接而成。石縫之間毫無粘合劑,而刀刃不能入。
朱庇特神廟已瀕全毀,巨柱只剩下六根,排成一行。它們以其雄偉高峻被視為黎的驕傲,人們常把這六根大石柱和雪松並稱為黎的象徵。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貝特丁宮位於貝魯特市南部45公里處,始建於18世紀末期。一直是巴希爾·謝哈布酋長1840年流亡國外)的行宮。1842年謝哈布王朝被推翻,但該宮仍屬巴希爾後裔的財產。1861年國家將其收購,成為當時政府的所在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它又成為地方政府的辦公處。
1930年黎當局宣佈它為歷史古蹟保護地,並予修復。1943年黎首任總統扈利決定把貝宮改為自己的夏宮,並將1850年客死的巴希爾酋長遺骨從君士坦丁堡運回貝魯特,葬於貝宮。此後,黎當局對貝宮進行了全力修復,使其儲存了完好的面貌。
貝宮分三部分:一)巴哈尼埃宮。其庭院是舉行舞會和表演的集體活動場所,酋長及其隨從出征或狩獵前在此集結。院子的一側是長排客房,上層改為博物館,內有從17世紀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珍貴文物,如兵器、服裝、珠寶等。二)馬斯塔宮。內有一大院,原為馬廄,可容納約500匹馬及其騎士,國王的600名衛兵也可在此集結。
馬廄上方有個美麗的庭院,中間建有噴泉。左側是大臣辦公室和接待處。三)哈里姆宮。這是酋長、王后及嬪妃的生活區,設有廚房、備餐間、華麗舒適的浴室、閨房及廳房。廳房是酋長處理朝政和休息的地方。由於山區冬季嚴寒,酋長與其親屬在二層過冬。內院還有酋長髮妻卒於1918年)的陵墓,酋長遺骨運回後也葬於此。
貝宮旁邊還設有酋長三子的行宮。貝宮造型優美,雕琢精細,富有黎民族特色,是黎建築的瑰寶。
朱庇特神廟之左是酒神巴卡斯廟。這也是一座科林斯式建築物,約建於公元100年。正面聳立8根石柱,側翼各15根,石柱高15米,直徑2米,柱上刻滿包括各種蔬菜水果的精緻圖案。
石柱鑲接成長廊,拱頂有巨石浮雕,刻有28個神像。神廟中有巴卡斯像,旁有大酒窖,四周牆上刻有葡萄和酒壺組成的圖案。現廟頂雖已坍壞,但四壁及石柱尚存。
美神維納斯廟,巴卡斯神廟前為美神維納斯廟,建於公元245年。此廟是一座圓形建築,高68米,寬36米,,四周環繞50根石柱,內供奉維納斯神像。相傳古代青年男女在酒神廟暢飲後,就來到這裡歡聚。
貝魯特以東85公里的巴貝克,位於貝卡山谷北部,是個標高1150公尺的古老城市。被廣大橘子園及城鎮環繞的古城遺址,自古為宗教聖地,當時叫太陽城,裡頭殘留的神殿是目前羅馬帝國遺蹟中最大的。巴是他們的主神,貝克是村落之意,所以巴貝克就是指神廟前的繁榮都市。
古城遺址裡的祭壇大廳greaturt),寛150公尺,長120公尺;邱位元神殿寛50公尺,長89公尺;連小一點的酒神神殿也寛達36公尺,比雅典的帕德嫩神殿還大。正因建於“和平羅馬,的太平盛世,所以有如此巨大的神殿。神殿雕琢豪華而且纖細精緻,過度的裝飾裡隱約可見時當羅馬文化的成熟度。
“此地有毛氈特產。”
“古代這裡被十字軍入侵。”
商品交易所出售穀類。
由於貝魯特附近就是歷史名城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我們決定去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看看。
我們離開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我在航海日誌上寫下了:“1522年12月20日20點,離開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
我們把船隻停靠在貝魯特港附近的岸邊,除了留下幾個水手看船以外,我和亞當.休斯、卓拉.席爾瓦、亞歷山大.馬丁以及部分水手進人大馬士革市區遊覽。順便打聽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下落,但是仍然沒有打聽到費羅公爵的公子喬治的訊息。
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世界有人居住的最古老城市,歷史上是第四聖城,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的首都,號稱人間的花園,地上的天堂,今天為敘利亞共和國最大城市和首都。
幾千年來,大馬士革既是征服者,也曾被征服,是東西方強國角逐的中心,命運往往與遙遠的都市相關,地中海東岸和內陸的人民在各時期哺育他成長,這裡的人民既貧窮又富裕,在勝利和災難面前不屈不撓。現在是中東欣欣向榮的大城市。大馬士革daascus,非正式的名稱沙姆大馬士革,有時被直稱為沙姆;在中文和合本《聖經》中則翻為大馬色)[1]是敘利亞的首都,位於安提黎巴山山麓,巴拉達河和阿瓦什河的匯合處。
整個城市內外水道縱橫,使大馬士革周圍草綠花香,萬木爭榮。大馬士革位於北緯33°30',東經36°18'(33.5,36.3)。大馬士革的居民大多為阿拉伯人,信奉教,使用阿拉伯語。大馬士革西邊是黎巴嫩,南邊地勢漸漸升高,最高延伸到戈蘭高地;東邊是一片沼澤地;北邊和東北邊是大馬士革平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大馬士革全城依山傍水,並且和平原相接,這就是大馬士革的地理特點。“古他”在阿拉伯語裡是綠洲的意思。大馬士革周圍大約有30公里的“古他”園林區,區內萬木競發,鳥語花香,綠樹鮮花襯托著的大馬士革,更顯得美麗動人。水和地理決定了大馬士革的位置和作用,早期移民很自然的被吸引到這麼一個地方。
發源於前黎巴嫩山脈的東黎巴嫩山的拜拉達河在該地覆蓋大片肥沃的綠洲後消失在沙漠中,這片土地,叫做姑塔,供應大量人口已達幾千年之久,大馬士革建立在一塊平臺上,海拔690米,俯視拜達拉河,最初的居民區看來位居舊城東部,城市和綠洲一起發展,經過一段時間大馬士革便居於支配附近較小居住區的地位。
水的供應有保證,土地肥沃,天賦的條件使大馬士革自給自足。地處沙漠邊緣,又在通往前黎巴嫩山脈的唯一捷徑東端,使大馬士革成為商隊啟程和終止的貿易中心。教興起以後,大馬士革又是通往阿拉伯半島各聖地的朝覲之路的起點。
大馬士革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冬季溼潤,夏季少雨,春秋兩季時間較短。年平均氣溫約17攝氏度,全年最低氣溫0攝氏度,最高溫度達40攝氏度。
距海雖僅有80公里,因又兩座山脈阻隔,年均降雨量僅有178毫米,大部分在11月到翌年2月。前黎巴嫩山獲得的雨和雪的總量要大的多,每年補充地下水位,是拜拉達河的一個源頭。
由於地勢高,冬天相當冷,平均氣溫為5°到7°c,3月和4月為花團錦簇的短暫春季,接著是67個月乾熱的夏季。平均氣溫在夏季約為27°以上,但有時達38°。從沙漠吹來的攜帶塵土的風警告小山脈有所減弱。
到大馬士革的旅行者親眼看見沿河溪生長的白楊、杏樹園和堅果園、橄欖園和菜園,印象深刻。1326年抵達大馬士革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拔圖塔說,沒有文字可以形容該城的嫵媚,他引用100多年前的先輩伊本·朱拜爾的話說,大馬士革以芬芳的草花打扮自己。
四周是花園,如月亮·····周圍有光暈。一位歐洲旅行家蘇切姆在1350年寫道:“這座城市有花園和果園圍繞,來來往往是一汪汪池水、河水、溪水和泉水,安排巧妙,使人心曠神怡。”第二次大戰後,儘管城市的發展使建築物與樹木的空地的比率激增,大馬士革依然享受有綠洲上的公園和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