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卡文加家裡有事,所以前兩天都是一更,很抱歉,我會努力趕回來,謝謝各位的支援。)
府試出的題還是相對簡單的,直接給出了一個完整的句子,不像更高的鄉試、會試那樣,可能會直接擷取《四書五經》之中兩個不相甘的詞弄到一起,變成個截搭題,那就比較難破題了。
其實這道題只要考生能順利找到這句話的出處,再聯絡上下左右,便能理解出題者的意思。
“潛雖伏矣,亦孔之昭!”這句話引自《詩經》,在這裡的意思是:潛藏起來一動不動,還是非常清楚啊。
其實這句不怎麼重要,重要的是後面的一句。
“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意思是:所以君子自我反省沒有愧疚,沒有惡念存於心中。君子讓一般人比不上的,大概就在這些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吧。
意思比較簡單,但若想破題精妙,恰到好處,則需要發散思維,跳出這句話去考慮這句話所在部分的整體意思。
這一句話屬於《中庸》第三十三章內容,也是全書的結束語。
《中庸》這本書,下半部分屬於自修以達到“內聖”的境界,上半本屬於為政做到“外王”的目的。
可能好多人看到《中庸》這兩個字,就比較反感,感覺是在教我們當個庸碌之人,或者做個兩面派牆頭草這種腹黑學教材,其實這個理解是錯誤的,不過是先入為主而已。
他是一部正兒八經記載著一步步成聖,或者說成為一個完人的方法論的書。
當然這也是儒家的最高追求,具體對他的看法如何就不在這裡過多討論了。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結尾,重在強調德行的實施。從天理到人道,從知到行,從理淪到實踐,從”君子篤恭”到”天下平”,既回到與《大學》相呼應的人生進修階梯之上,又撮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詩為證又引申發揮。
說白了,就是在概括的講聖人之道,屬於對全書內容的一個總結。
這最後一章共有六句,皆是引用自《詩經》的一兩句話來例證,結合起來看,這六句就是一條完整的聖人鏈條:第一部分講修德,第二句講修心,第三部分講達到至誠,第四部分即達到修身的完美,接著第五部分就是以己身達到世間太平,天下至德的境界,最後一部分返璞歸真,就是做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境界。
說到底,儒家的最終追求和道家基本是一樣的,就是佛家心中的佛陀也可是說就是這樣。
思考這麼多,再回來看著這短短的四個字,寧採臣不由自主的帶入其中,雙目恍然沒了焦距,心中也有了些許感悟。
自己昨夜去城隍廟,說實在不也正是“潛雖伏矣,亦孔之昭!”
天人交戰。
良久…
寧採臣愕然回神。
“君子慎獨,不欺暗室”
磨墨、潤筆、下筆、動筆、提筆,八個大字就出現在了答卷之上,整個動作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沒有絲毫猶豫,字型俊秀飄逸,給人一種優美飄逸的感覺!
題目已定,接下來就是破題。
寧採臣身體筆直,端坐在桌前,左手拿捏著右手寬鬆的衣袖,右手緊握毛筆在紙上舞動,一雙漆黑瑩澈的眼睛炯炯有神,似乎有光輝。
他寫的很認真,全神貫注,將整個身心都融入其中,思緒就如潮水般湧入腦海中!
【破題】誠意之功在獨,非慎不可也。
【承題】夫不慎獨則意得欺之,此君子而小人也。
【起講】蓋聞明德以天下為體,然每為天下之念所昏,聖經以致知言誠意,而求端于格物,此有深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