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飛魚?”
看著這個稍稍有些熟悉的名字,周明有點懵,目光看向杜牧。
杜牧有些尷尬連忙道:“這位是陳導的兒子,他都親自開口了,不好拒絕。”
“可是,他這都已經12歲了。”
周明要求的是不超過8歲,事實上,八歲的年紀已經有些偏大。
杜牧又說道:“陳導已經說了,主要是讓小孩鍛鍊一下,能不能選中都沒問題。”
對於這一位,周明哪能不知道,圈子裡的超級星二代,不過原時空出道沒這麼早啊!
剛剛出道的時候,就是大製作的男主角,待遇簡直好的起飛。
到了後來,陳開歌親自擔任總導演的《我的祖國》,差點被用來推自己兒子。
這可不是周明亂說的,本來六位導演,每人20分鐘的時間,拍一個故事。
到了最後剪輯的時候,文木野導演的那段戲,被剪了又剪。
他的那段戲,卻是大多保留了下來,成為全片最長的一個故事。
首先要承認,這個故事的畫面拍的很美,這是五代導演對於畫面、對於構圖的精湛技藝。
可是呢,說回故事本事,那就是一個很尷尬的現實,他們已經不太會講故事。
尤其是電影中的草原上的四子王旗,遠沒有電影中描述的那麼貧窮。
很小的一個失誤,或許會有人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些小題大做。
事實上,這真不是小題大做,而是電影人與時代脫軌的證明。
既然不對,那為什麼不改回來?
陳開歌眼中的四子王旗,其實是他們那個時代中認知的邊疆地區。
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許多邊疆地區已經脫貧致富,那種極度的貧困,已然不能代表那地區,不能代表現在。
可電影中並沒有改變。
為什麼?因為他覺得沒有必要,甚至他壓根沒有在意過這事。
廢話有點多,周明也知道表達一下自己的看法,陳開歌的面子還是要給的。
藉口他都已經想好了,陳飛魚小朋友非常優秀,可偏偏大了這麼兩三歲。
周明實在是太遺憾了,早知道的話,這部戲就應該提前兩三年開拍。
試鏡正式開始,對於小孩子的要求,也不可能太高。
首先就是要膽子大,不能唯唯諾諾的,否則在鏡頭前很難表現出來。
同時呢,也不能太過膽子大,無法無天那種,絕對能讓所有人頭疼。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絕對是熊孩子症的高發區,必須要小心。
除此之外,父母方面也需要同意,畢竟拍戲可不是一件小事。
最終,周明選擇的是一位名叫堂堂的小孩,來自廣西。
相較於其他小孩子,堂堂更稍稍懂事一些,至少能夠和他溝通。
更重要的是,堂堂老家是農村,父母也只是普通人,家庭只能算一般。
由於工作的原因,父母很難照顧到孩子,堂堂常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農村,這讓他比其他孩子多了些野氣。
電影中的狗蛋,也只是普通家庭,農村的孩子和城裡孩子,絕對是不一樣的。
他們或許更粗俗,可同樣的,他們也更加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