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
陸炳微微嘆了一口氣,揮揮手,道:“現在不談這個,你現在派人醉雨閣,看他們哪裡有沒有關於天仙島的訊息!”
陸炳自然也知道這個,但是這決議可不是自己所能改變的,在朝廷之中,要是最怕的就是改變,也就是所謂的有違祖訓!那些把這個看著比什麼都還重的百官可不會答應。
錦衣衛情報裡面沒有天仙道,於是陸炳的不得不想其他的辦法,比如說醉雨閣。
錦衣衛不知道東西,並不代表醉雨閣不知道,而醉雨閣不知道的東西,也並不代表錦衣衛不知道!
張四息道:“那現在需不需要派人前往打探一下?”
陸炳想了想,道:“暫時不用,若是貿然派人前往的話,這天仙島若真有什麼的話,說不定就會打草驚蛇。”
張四息道:“那好,我立刻派人前往,對了,趙遠哪裡需不需要也送一份前往?”
陸炳道:“可以!”
張四息道:“那下官立刻去安排!”
說完之後,張四息這就要轉身,陸炳突然道:“慢著。”
張四息停了下來,道:“大人還有什麼吩咐?”
陸炳緩緩道:“趙遠是不是在造船?”
張四息疑惑道:“造船?他造船幹什麼?難道說他還打算在太湖上建立自己商隊,他現在光收那些船的通行費也已經是一筆不小的數目才對,沒必要還要建立自己的船隊,那豈不是把別人趕盡殺絕,這可不好!”
陸炳道:“要是你僅僅建造這種船隊的話,你覺得本官有必要給你說嗎?”
張四息一愣,道:“他不是建造這種船的話,那是建造什麼船?這點屬下倒是不知道。”、
陸炳緩緩道:“海船!”
張四息驚訝道:“海船?他這怎麼在建海船,要知道朝廷那可是海禁,不允許建造海船,他膽子難道有那麼大?”
海禁政策從明太祖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國人對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三年,朝廷“罷太倉黃渡市舶司”。洪武七年,令撤銷自唐朝以來就存在的,負責海外貿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廣東廣州三市舶司,對外貿易遂告斷絕。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又下令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自此,連與明朝素好的東南亞各國也不能來華進行貿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釋出“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為徹底取締海外貿易,又一律禁止民間使用及買賣舶來的番香、番貨等。洪武三十年,再次釋出命令,禁止中國人下海通番。到了明成祖永樂年間,由於永樂皇帝靠武力奪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於是,永樂皇帝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航海隊伍,由三寶太監鄭和率領,浩浩蕩蕩七下西洋,向印度洋沿岸各國宣示大明帝國的威嚴,使之不敢藏匿建文帝。鄭和下西洋,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中國航海史上的創舉,然而鄭和的七下西洋卻並未給當時明朝帶來多大的經濟利益,反而讓這種厚往薄來的貢賜體系增加了明朝的經濟負擔。
在這種政策之下,明朝的造船業基本上被毀於一旦,很多圖紙遺失,技藝也消失殆盡,原本應該縱橫四海的明朝水師此刻幾乎已經消失殆盡,把遼闊的大海變成了那些倭寇氾濫的菜園地,而明教的那些士兵只有呆在岸上,然後疲於奔命!
作為一個後來人,趙遠深知這制海權的重要性,控制住了大海,就好像把敵人擋在了家門外,要是明朝能大力發展水師,也不至於倭寇那麼放肆,當然,要是明朝人能不海禁,或許也根本就沒什麼倭寇。
陸炳緩緩道:“有沒有那個膽子倒是不知道,不過這卻也是事實!”
張四息沉默片刻,道:“雖然下官並不知道趙遠心裡到底是什麼想法,不過還請大人看在他為朝廷盡心盡力的份上,饒了他吧。”
陸炳道:“你不用擔心,他造船的地方並非我朝內,所以我大明的律法也管不了,本大人也不會對他怎麼樣,但是細細一想,本官倒也是明白了他的心思!”
張四息心裡這才鬆了一口,問道:“那他的意思是?”
陸炳道:“說穿了,大概也就是為了以後做打算!”
張四息道:“以後做打算?”
陸炳點頭道:“本官年紀也是一大把,在這世上也沒多少年頭!”
張四息道:“大人現在正值壯年,定然能長命百歲!”
陸炳笑道:“我對自己還不清楚,再說了,這又有多少人能長命百歲,那都是騙人的,你也不用說這些,等本官百年之後,下一任錦衣衛指揮使到底是誰這也得看皇上的意思才行,這錦衣衛指揮使到底能如本官一樣,讓錦衣衛凌駕這東廠之上,還是如之前那些一樣,委曲求全,以東廠馬首是瞻,這點誰也不知道,本官不知道,趙遠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他在害怕!”
張四息一下子明白了陸炳的意思,道:“大人的意思是趙遠自己覺得,他現在能有如此地位,那是因為以大人作為靠山和因為大人的抬愛,要是有朝一日……,他是高處不勝寒,所以若是新任指揮使自然都會以他為目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張四息當著陸炳的面實在不好直接說出那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