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貴!鄙姓尚,時尚的‘尚’,不會打擾到你吧?”
“沒事兒!中午出去辦了點事,這會兒回住處時間上有點倉促,乾脆直接回來坐著歇會,來點飲料?還是茶水?”
“不麻煩了,長話短說,就幾個問題,麻煩你指教一二,完事我也得回去代患者煎藥呢,先謝謝了!”
“那就來杯茶吧!”說著話,邊沐上飲水區給尚醫生沏了杯綠茶。
“謝謝!那我問了啊,古時候的一兩到底相當於現下多少克?不好意思,是不是太小兒科了,可是……我一直搞不清楚,平時看書總是糊里糊塗的。”尚醫生欠身謝過邊沐,當即發問道。
一聽這話,邊沐不由啞然一笑。
很明顯,眼前這位尚大夫多多少少有些考校邊沐的意味,同行嘛!也好理解。
“據我所知,舊時,主要始於《傷寒雜病論》那個時代,一兩大致等於當下13.58克,不過……當代中醫遠沒有發展到精微量化的程度,所以……寬泛借鑑舊時成方劑量的話,約等於15克應該也是可以的,不知尚醫生意下以為如何?”邊沐笑著解釋了一番。
一聽這話,對面就座的那位尚醫生不由就是一怔。
“這麼精確?!不知邊大夫是怎麼換算的?”
“它是這樣的……班固在《漢書﹒律曆志》中加過註解,將當時的一兩約定為2400粒黍米,考慮到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他所謂的黍米應該以洛陽周邊所產的黍米為基準,我呢,特意從洛陽農戶手中郵購過一些黍米,反覆稱量,最後取了個平均值,當時……我記得應該相當於15.16克,鑑於東漢前後,農業方面基本靠天吃飯,所產黍米顆粒應該不如當今這麼飽滿,所以,根據傳統術演算法則,我用算籌法折中了一下,最後才得出13.58的數值,這樣答覆你,能接受嗎?”說罷,邊沐笑著問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尚醫生當時就被驚得有些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啥來。
“啊?!你還真一粒一粒地數過吶?!”
“那是!其實也沒你想的那麼繁瑣,直尺排舉法,一次十粒,快得很!”邊沐笑著回應道。
“怪不得你在咱們這一行首屈一指,我是服了!”說著話,尚醫生起身畢恭畢敬地衝邊沐行了一揖之禮。
“看你客氣得……”邊沐連忙起身同樣還了一禮。
當代,國學之風漸盛,中醫那也是正經八百的國學之一,穿漢服、著明裝、行古禮……早已漸成風氣,他們二人如此互敬互讓卻也一點也不違和。
隨後,尚醫生從自己所穿上衣口袋裡摸出一份事先影印好的病例檔案擺放在診桌上。
“不好意思!前些日子遇到一例患者,普通病症,算不上疑難雜症,我水平有限,一直沒能給人家治好……說來慚愧,她吧,跟我愛人還是閨蜜那種朋友關係,她也非常信任我,所以就拖到這會兒了,最近這些日子,時不時聽手上的病人誇讚你的醫德醫風,我這才敢過來請教一下。”說這話的時候,尚醫生面露慚愧神色,看著不象是裝出來的。
“哦……這不好吧!你手上的病人,我不好多嘴多舌的,這好象有點犯忌諱了!再說了……咱們這一行,不見患者本人,誰敢妄下結論?!”一點沒客氣,邊沐自是一口回絕。
喜歡行商坐醫請大家收藏:()行商坐醫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