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朗第一時間注意到葉舟表情的變化。
這個站點不是他們的目的地。
周朗思索了一下,很快就想清楚原因。
“你能想起以前插隊的事情?”周朗輕聲問。
自從葉舟跟他坦誠之後,周朗心裡就認定自己的妻子是那個來自未來的葉舟。
至於原主……周朗刻意地沒有去想過。
葉舟輕輕搖頭,“沒有,但是當初她在這裡插隊的時候,幾乎每天都寫日記。”
字裡行間,葉舟感受最大的就是那個十五歲的女孩的孤獨和苦悶,以及堅韌。
二十年後,義務教育普遍之後,十五歲其實就是上初三或者高一的年齡。
沒有父母的庇護,離開熟悉的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農村,終日面對繁重的勞動。葉舟想想都覺得窒息,也很慶幸自己穿來的時候,原主已經不再是知青的身份。
原主在日記裡也寫到,幸虧她在鄉下獲得村小學教師的工作,才避免了更繁重的勞動。
大概是因為在農村生活期間,原主也沒有能聊得來的朋友,但是人的情緒需要一個排洩口。
所以原主選擇了寫日記。
——村小學的老師有空缺,很多知青給大隊幹部送禮,想得到這個職位。校長主張考核,擇優錄取。她才有機會獲得這個崗位。
——去村小學後,她在知青宿舍的床鋪被人“不小心”潑了水。
——後來,她去了村小學的宿舍裡住。
——恢復高考後,她的複習資料不翼而飛。
……
總的說來,並不是很愉快的經歷。
所以,秦主編拿那份稿子給葉舟看的時候,葉舟並不喜歡這種讚揚插隊苦難題材的小說。
只有親身經歷過,才知道有多苦。
美化別人親身經歷的苦難,在葉舟看來,是不道德的。
看完原主的日記,葉舟就知道原主有多不容易。
原主也非常優秀,在那種艱苦的條件下,依然能考上全國頂尖的大學。
倘若將來有一天能夠見面,葉舟一定會向原主真摯地說聲謝謝。
這個知青點,原主唯一感謝的人就是當初讓她去村小學教書的老校長。
老校長是大隊長幹部家族裡德高望重的長輩,所以即便大隊幹部拿了知青的好處,也不敢踩老校長的臉面,而是同意了競爭上崗。
原主的優勢是,她的知識很全面,語文數學能教,美術音樂也能教,科學知識也能說上幾句。
後來恢復高考,原主能去參加高考的蓋章證明,也有些波折,最後也是老校長幫她弄到的。
原主考上大學後,跟老校長有通訊。
葉舟穿過來後,很快就跟周朗去柳城,基本沒有繼承原主的社交。
不過到柳城安頓下來後,葉舟翻看原主的東西,也給那個老校長寫信。
生活條件好起來後,葉舟也給老校長寄東西和一些錢。
盧星海負責犧牲的戰友們親屬的事宜,之前每年都有一個月的時間在外面跑,用來了解送出去的錢,是不是真的用到親屬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