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別人看到他拿著兩根苦瓜,會不好奇地問:“某某教授,您買菜怎麼就買兩根苦瓜啊?”
他就可以說:“不是買的,是人家送的。”
——誰送的呀?
——一個研究生去郊區調研,農民非得送她的,她吃不完,轉而送給我的。
——哪個研究生啊,那麼有本事?
——哪個啊?過兩天你看七點的新聞,就能看到啦。
雖然葉舟不是他們的學生,但是那又怎麼樣呢,一個學校的晚輩,四捨五入,也算他們的學生。
葉舟帶著籃子回到四合院的時候,意外地發現周朗回來了。
他那雙向來清冷的眼神,此刻卻有藏不住的喜色。
葉舟睜大眼睛,問:“是不是那個裝置發揮作用了?”
葉舟猜的確實沒錯,昨晚,研究所做出來的最新排雷器,已經被送到前線。
今天中午,投入實戰。
有了這個裝置,前線減少非戰鬥減員的情況,立竿見影。
但是關於細節,周朗不能跟葉舟透露。
他笑而不語。
她心領神會。
周朗轉而問她這菜籃和菜是哪裡來的,葉舟簡單地跟周朗說了一下。
“對了,你的事情辦完,是不是要歸隊了?”葉舟心裡是不捨的,如果能跟他一起回去,漫長的綠皮車才會相對好過一點。
周朗說:“暫時應該走不了。校長給軍裡打過招呼了,教材的事情,可能還需要我再騰出一個星期來。”
葉舟掐指一算,覺得自己一個星期也差不多完事了,還有唐教授也一樣,京城的事情基本都沒什麼事了。
唐教授在這裡一天,就被“薅羊毛”一天。
一個個都想把唐教授調回京,但是她已經非常明確地拒絕。
……
……
劉曉迪透過中間人,找到了全國日報社的一個記者。
據說,這個記者跟之前報道大學生心理問題,無意中給葉舟洗白的孫記者在單位是競爭的關係。
劉曉迪把薛文婷的稿子遞給對方,說:“柴記者,希望你能把握這個讓你一戰成名的機會。”
柴記者把稿子拿過來,看完後,眉心微微蹙起。
這新聞稿子,確實很會用那些博眼球的詞語和句子,也確實很會煽動情緒,但是從頭到尾,沒有資料支撐,沒有相關當事人的採訪。
除了所謂的走後門堵研究生的人,有明確性的描述,其他資訊毫無說服力。
注意到柴記者蹙眉的表情,劉曉迪勾了勾嘴角,說:“柴記者,我聽說孫記者在跟您競爭同一個的職位,他各方面都不如你,僅僅是因為寫了兩篇報道,就把本來應該屬於你的職位搶了,你甘心嗎?”
劉曉迪無論如何也沒想到,這篇稿子輾轉幾個小時,最後被放在京城大學校長的辦公室。
校長讓江教授也來到他的辦公室,“拜讀”這篇稿子。
江教授看完之後,氣得手都有點發抖,“有些人是不是以為,大字報的年代還沒過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