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別以為這正常,實際上這不正常,因為大唐的經濟不斷上漲,人們,尤其是工商業的從業人員收入普遍上漲的情況下,農民和牧民的收入卻不上漲,這也就屬於變相的降低收入了。
對於這種情況,大唐帝國高層也是早有預料。
大唐帝國在經濟發展計劃裡,除了繼續加大農村地區的水利、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外。
更加重要的還是發展地方經濟。
而且不是和以往一樣,都是朝著大型工業城市傾斜,而是朝著普遍地區,落後地區傾斜,鼓勵資本在中小城市投資建廠,就地僱傭農村富餘勞動力,增加民眾收入。
為此,大唐高層提出來了‘扁平化發展’的策略。
要求各地經濟百花齊放,而不是說某個地方一枝獨秀。
從宣平四十一年開始,中小型城市的工商業投資開始增速,大量當地的農民開始進入當地的工廠或者其他行業,獲得就業機會,從而獲得除了農畜行業以外的額外收入。
李軒對這種情況還是相當滿意的。
帝國的早些年,為了發展工商業,採取的是集中資源辦大事的原則,給一些條件優越的地方眾多的優惠政策乃至資金扶持,以集中資本、資源,發展出來一個個工業區。
上海、廣州、武漢三鎮、當塗、滁州、鄭州等等地方的工商業發展,都是這麼起來的,而過去的二三十年裡這種政策也是的確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松江府就是這種政策的直接體現!
一個擁有五百多萬人口,工商業高度發達的工業化城市!
但是現在呢,大唐帝國卻是改變了經濟發展模式,來是扶持中小城市,偏僻落後地區的工商業發展,追求的不再是重點發展,而是全面發展。
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提升民眾的收入。
現在看來,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未來的發展潛力也是極大。
其實這種扁平化的全面發展模式在大唐帝國裡也不是什麼新鮮玩意了,而是過去一直都存在。
比如說廣東那邊的廣州地區,整個廣州府可沒有和松江府那樣,有著高大上的中心城區。
廣州府的各個縣發展的都非常的平衡,以至於你都很難分辨出來廣州那裡是城區,那裡是鄉下,因為大部分地區看起來都差不多。
密集的城市火車、公共馬車幾乎貫穿了整個府,乃至覆蓋了整個珠三角地區。
珠三角地區的發展模式,在陳立夫當年的主持下,採取的就是扁平計劃發展。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