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翰林院一個,督察院一個,皇家大法院一個。
這就暫居了五個了,剩下的四個才是普通文官的。
這普通文官裡,通常來說,基本上負責吏治法務的一個,負責工商經濟事務的一個,負責民政治安事務的一個,最後一個往往是機動名額。
陳立夫就是以商部尚書入值的御書房,在御書房內,他負責工商經濟事務,民間裡往往也稱陳立夫為經濟大臣。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就算是較為寬鬆的行走大臣,其名額那也是相當的緊張。
按照慣例,軍方至少要佔據三個名額,其中一個是近衛軍體系的將領,陸軍一個,海軍一個,有時候也會多幾個,五個,六個都出現過。
剩下的按照慣例,內閣方面會固定式的佔據至少幾個名額,主要是給沒有入值的商部、稅部、財務部、吏部、禮部、交通部、巡警部等重要部門的尚書備用。
至於剩下的名額,具體選什麼人,一般沒有什麼慣例,李軒每年都是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但是一般也都會選擇重要機構的主官或副官,最後還會有一個名字是屬於賞賜類的名額。
主要是給勞苦功不高,又臨近致仕的老臣子,人家跟著李軒打拼一輩子,這眼巴巴盯著御書房都盯了幾十年了,眼瞅著就要致仕了卻是還能進去。
所以,李軒每年都會選擇一兩個這樣的老臣進入御書房行走,進去混個一年半載左右讓他們風光退休,甚至都沒指望著他們進去後能幹多少事,算是給一個榮譽稱號。
用來安撫臣子,彰顯仁德的一個手段吧。
陳炳全,就是因為這樣才能進入御書房的。
但是即便是進入御書房擔任行走了,但是別說和那些帝國的頂級大佬御書房值班大臣相提並論了,就算是其他行走大臣大多也比他強勢,每次去御書房值班的時候,那都是屬於邊緣角色。
倒不是說他品級低,地位低之類的,而是說話不夠響亮。
真要說起實權來,同樣是行走大臣,但是隔壁的稅部尚書可比他權重多了,每次御書房值班會議的時候,就算是陳立夫這樣的內閣大佬,也得對稅部尚書客客氣氣的。
沒辦法,人家是大唐財神爺,這每年各部門能有多少經費就得指望著稅部的工作成效啊。
至於真正掌管預算的財務部尚書,那都沒這麼強勢,表面上看是財務部制定帝國財政預算的,但是也只是名義是能夠而已。
每年的預算分配,那都是各方大佬親自上陣廝殺後確定下來的份額,根本沒財務部什麼事,就算是財務部自身的預算,也得打破頭下場去爭。
你財務部敢直接確定來年的支出預算,滿朝文武大臣分分鐘要你好看。
尤其是軍方那些暴脾氣的將領,敢直接炮轟財務部。
所以哪怕是進入了御書房,但是御書房內部那也是階層分明。
陳炳全一直都是想要提升自己在御書房內的說話分量,他好歹也是一部尚書,但是進入御書房都小半年了,但是每一次的御書房值班會議上,竟然都沒人主動諮詢過他的意見。
他僅有的幾次發言,那還是厚著臉皮主動發言,但是結果人家也是直接無視了。
為什麼?
說到底還是衛生部的存在感太低,在外人看來掌管醫療衛生防疫的衛生部很牛逼了,但是在整個帝國的權力構架裡,只是邊緣角色而已,比外務部的存在感還低。
外務部,算是大唐帝國存在感第二低的部級機構,雖然設立的時間早,但是一直都是處於邊緣機構,說根到底還是大唐帝國根本就沒什麼外交事務,也用不著外務部的那些外交官們費盡心思在外交場合為帝國爭奪利益。
人家軍方將領可是不止一次的說過:和土著有啥好談的,不服就打,還不服直接殺……不行,大唐是仁義國家,不能幹這種事,所以大唐的政策一般都是把這些敢和大唐作對的土著免費遷移到大洋深處的無人孤島。
嗯,男的一個島,女的一個島,讓他們快樂自由的享受海島生活!
不喜歡和土著接觸,這也不僅僅是軍方的態度,帝國的很多人基本都是這態度。
和土著談判那是有辱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