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重量大,射程也是剛剛的,有效射程可以達到八千米。
此外還有一款作為戰略級別重炮使用的三六式一百五十毫米加農炮,這玩意的身管倍徑達到了三十倍,全炮重量十多噸,有效射程可以達到一萬兩千米。
然後陸軍還裝備有一百五十毫米的要塞重炮,基本上就是艦炮上陸地,這些艦炮的炮長可以達到三十五倍甚至四十倍,有效射程輕鬆一萬多米,精度也高,不過重量也是沒的說的,遠遠超過普通的野戰火炮。因此這些重炮一般都是配屬沿海炮臺。
比如丹麥的海防炮臺上就配屬了這些新型一百五十毫米的艦炮,封鎖海峽管用的很,反正韃靼人的艦隊是被徹底分割了。
儘管大唐陸軍的這款四零式榴彈炮,只是一門輕型榴彈炮,但依舊是實打實的一百五十毫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一炮打過去,可比之前炮兵部隊用七十五毫米的火炮轟擊威力大多了。
這讓這個重炮連多炮擊幾次,那還有步兵什麼事啊。
不過,田勤雲少將對炮兵部隊的舉動也當沒看見,這四零炮也是屬於測試範圍之內。
這款今年剛定型的榴彈炮,是陸軍為了解決一百五十毫米的加農炮、榴彈炮過於沉重,無法伴隨部隊機動而搞出來的,這才剛配發部隊,田勤雲自然也是要看看實戰效果。
田勤雲少將不反對,那麼接下來的戰鬥就特別無趣了。
六門四零輕榴炮開火,雖然射速並不快,但是龐大的威力卻是把對面的卡羅王國的守軍炸的潰不成軍。
這可是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彈呢,而且還是後裝線膛炮的圓柱形彈體,裝藥量可是大的很,這一枚火炮爆炸下來,足以籠罩數十米的範圍,哪怕是躲在工事裡,其引起的震動也能夠活生生的把人給震死。
幾個步兵軍官一看,不行,這樣下去就沒得玩了,直接跑到田勤雲那邊告狀,這才結束了炮兵部隊的顯擺。
接下來就是步兵上前戰鬥了,一個個步兵都是以散兵隊形上前,看見對面人就開槍,結果十來分鐘後,對面就很乾脆的投降了。
田勤雲陸軍少將看見這一幕,有點點頭,他該怎麼寫這一次的新步槍施展測試報告啊。
難道說己方的步兵才發起進攻十來分鐘,這都還沒衝上去開幾槍呢,對方就投降了。
不過四零輕榴炮這玩意倒是不錯,發射出來的炮彈也不多,但是威力十足,比那些七十五毫米的的小口徑火炮強多了。
雖然射程比如那些加農炮,榴彈炮,但是這沒有絲毫印象。
對於對目前的大唐陸軍來說,射程三千米和三萬米的火炮,其實沒啥區別,因為都是單方面吊打敵軍。
所以只要是射程有個四五千米,大唐陸軍的將領們基本就不說啥了,他們更看重輕便型和射速,以及精度這些效能。
如果是換成另外一個時空,那麼正常的炮兵發展軌跡裡,射程應該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這樣才能夠對陣敵軍的時候獲得炮戰的勝利,進而支援步兵作戰。
但是在大唐陸軍裡,射程只是次要因素,只要達到一定標準,對前裝火炮有優勢就行了,通常來說,有個五千米就很充分了,哪怕是四千米左右陸軍也能接受。
出來射程外,他們更加看重機動能力、射速、精度這三大要素。
射速不用說,自然是射速越高越高,不過都是架退炮,射速也就那樣。
而精度嘛,自然是因為炮彈貴的很,陸海軍上下都是苦練炮術,爭取一炮幹掉一百個敵人,因此對火炮的精度要求都比較高。
至於機動能力,這得分開來說。
如果是在本土地區的話,其實對機動能力的要求也就一般般,因為大唐本土有完善的鐵路系統以及內河、近海運輸系統,加上各地的官道狀況良好,火炮的機動比較方便。
但是在海外就不行了。
大唐陸軍可是屬於全球部署的軍隊,而部署在海外的部隊,基本上就別指望有什麼鐵路可用。
甚至連路都沒辦法要求,那些土著國家可不會修什麼煤渣路,水泥路,基本都是清一色的泥土路,有些地方連路都沒有。
這也是大唐軍方在海外的行動,基本都是沿著海岸線或者河流進行的緣故,原因很簡單,就是可以乘坐船隻行動,提供補給。
海外交通落後,因此大唐陸軍對裝備的機動能力一直都是看的非常重,尤其是部署海外的部隊,裝備的火炮基本都是屬於輕便火炮,三二式七十五毫米輕型榴彈炮這種全炮重量才幾百公斤的火炮是用的最多的。
儘管測試報告不好寫,但是這戰鬥都結束了,自然也是沒有辦法繼續進行實戰測試了,清理了卡羅王國之後,再把印度事務衙門送過來的什麼新國王扶持上去當國王后。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