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超大規模的工程,表面上是一個運河公司負責,但實際上是帝國直接把控,最直接的就是軍方都會直接掌控,所以紅海事務衙門的地方官員們,也是不太注重這個什麼運河建設,因為這事,他們無法插手。
他們更在乎的還是想要在一定的時期弄來幾十萬帝國移民。
這樣才能不管未來怎麼變,都足以確保很長一段時間內整個運河區域處於華夏人的掌控之中。
嗯,只侷限於華夏人掌控,而不是什麼帝國掌控。
因為李軒也不知道帝國啥時候就崩潰分裂了。
但就算是帝國崩潰了,到時候分散世界各地的華夏人依舊將會掌控地球上最為重要的戰略要道,最為富饒的土地,以確保華夏人的繁衍生存。
因為聖天子李軒對紅海地區的重視,帝國的臣子們自然也是重視了起來。
這些能夠爬起來的重臣也都不傻,儘管他們一個個都認為紅海地區除了沙子還是沙子,沒啥經濟上的價值,但是僅僅是一條運河那就足夠了。
尤其是軍方那邊,不管是陸軍還是海軍都是在極力推動蘇伊士運河的建設工作,並支援把整個運河區域軍事基地化。
就和錫蘭島以及巴拿馬運河區一樣。
以確保帝國的軍事力量在全球範圍內的有效延伸。
在這種情況下,紅海事務衙門的督辦人選就很重要了。
這個督辦,和大唐帝國在其他地區的督辦一樣,是一個差遣,稱之為“督辦紅海民政事務大臣”,以後民間將會稱之為紅海大臣。
就和美洲大臣、南洋大臣、印度大臣、非洲大臣一樣。
這樣的重要職務,自然是需要挑選一名得力的干將。
對於該職務的人員,李軒親自挑選,最後選擇了外務部西亞司司長董立群擔任紅海事務督辦大臣,其行政級別照比其他部分地區的事務衙門,督辦為從二品。
同時授予翰林院侍講的虛銜。
給外派的地方文官一把手配屬虛銜,這已經是大唐帝國近年來的慣例了,不過這玩意算是榮譽性質,沒什麼實際意義。
掛著翰林院侍講加銜的大唐官員,多了不敢說,但是幾十個還是有的……
早些年還會給部分地方重臣配屬督察院的虛職,但是後來考慮到督察院的獨立性,最後是取消了督察院的虛職,部分中高階官員會加翰林院的虛職。
算是給一種天子近臣的榮譽吧,沒啥實際意義,基本每一個省道的一把手都會有這麼一個翰林院的加銜。
所以加銜無法體現大唐文官真正的政治地位。
甚至很多時候,品級也是無法體現他們的政治地位。
四品甚至五品的官員,其實際權勢碾壓巡撫、司長的多去了。
真正能夠體現大唐官員們政治地位的還是他們的實際事務,這才是唯一衡量他們權勢高低的標準。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