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唐透過外交手段,以數百萬的表面價格,實際上只花費了百萬不到的價格就是購買到了整個葡屬非洲西部海岸的殖民地以及南美洲的多個西班牙殖民地。
這些殖民地的背後,還代表著大片的殖民地利益。
如此低廉的價格,讓外務部那邊是大出風頭,以至於朝堂中喊出了打不如買的口號。
這讓陸海軍,尤其是海軍那邊深感惡意。
陸軍那邊雖然也很不爽,但是好歹還有一個西線支撐著,不管是韃靼人還是未來的奧斯曼人以及薩菲王朝、莫臥兒王朝,這些都是陸軍的盤中餐。
但是對於海軍而言就很難受了。
本來海軍就是沒啥正兒八經的敵人了,如今乾的最多的事就是給全球範圍內的商船隊進行護送,順便整個殖民地港口什麼的。
結果外務部倒好,直接把大片的殖民地給買到手了,這就讓海軍尷尬了。
養著這麼龐大的海軍幹嘛用?
這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重要無比的問題!
宣平三十六年的冬天裡,軍方,尤其是海軍那邊頗為緊張,甚至搞出來了什麼外星人威脅論,這些背後都是代表著軍方的擔憂。
而這些擔憂,也是逐步成為現實。
宣平三十六年年底的御前分配會議裡,以謝一衛、賈文柏、陳立夫等內閣文官,要求壓縮軍費開支。
他們要求把常規軍費的開支從宣平三十六年的百分之二十五,壓縮到百分之二十。
常規軍費,也就是和平時期的軍隊維持費用,比如人員薪資、訓練費用、裝備更新換代的費用、軍事基地建設等費用,也包括小規模戰爭的費用。
不過一般不包含發動大規模戰爭的臨時戰費。
比如說第三次西征戰役裡,李軒就承諾過給陸軍方面五千萬的戰費,這五千萬是不算進常規軍費裡頭的,而是會額外支付。
而軍方的常規軍費支出,很多年開始,就一直穩定在財政支出預算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雖然有的年份多一些,少一些,但也只是一兩個百分點的。
但是現在,內閣方面卻是想要繼續壓低常規軍費比例,試圖壓低到百分之二十。
這就引起了軍方的劇烈不滿。
但是內閣方面之所以意見這麼統一,也是拿出了詳細的資料的。
那就是他們仔細分析了大唐的軍事實力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其他對手的軍事實力後,得出一個結論。
那就是大唐的軍事力量已經是嚴重過剩了!
繼續保留這麼龐大的軍隊純粹是浪費錢,該裁軍一部分了。
而且人家還不是亂說的,人家可是直接拿出了諸多證據的。
比如說最重要的武器:槍炮上。
陸海軍裝備的聯合步槍,已經是領先了韃靼人以及其他土著至少兩代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