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人為設立的社會分工帥選機制,透過這套教育體系,那麼一百個人裡頭選出來一個當官,一個當學者,幾個當商人高層管理高階技術人員,幾個當普通科員職員技術人員,而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去當農民、工人。
因此大唐帝國的教育體系,你想去那裡讀書就去那裡讀書,看似很公平,實際上並不公平,尤其是對於普通人而言。
類似的政策其實還有很多,也不僅僅侷限於教育體系裡。
就好比地方發展一樣,有些地方自然條件好,人文底蘊也比較好,因此發展的就會非常順利,並不會有太多的障礙,哪怕是官方不刻意去扶持就能夠發展的很好,比如說沿海的部分城市或者是資源重地。
當發展的好了,那麼各方面的條件也就更好了,比如說珠三角地區,鐵路非常密集,城市內的軌道馬車也是非常的密集,一些沒有軌道交通的地方,也會有普通的公共馬車通行。
如此也是建成了一整套的公共交通系統,再配上最近幾年才出現的雙輪人力車、普通私人馬車等,足以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都得到最適合的出行方式。
部分發達地區,很多人生活在城郊的中上階層的人們,早上乘坐火車班車到市區上班,晚上下班了早乘坐火車回家。
但是有些地方,自然條件不怎麼樣,經濟發展的不行,基礎設施自然也就不怎麼樣,很多地方甚至連鐵路都沒有呢。
尤其是幾個西南省份,基本沒有連線外省的鐵路,省內的鐵路也是非常少。
李軒搞出來的西南鐵路以及川漢鐵路計劃,某種程度上就是為了扶持西南諸省的發展。
總不能說東部沿海幾個省份富得流油,其他地方窮的要死不是。
要扶持地方經濟,僅僅是鐵路也還是不夠的,還要有其他的一些政策跟上,比如說扶持當地發展一定的工商業。
尤其是能夠提供就業崗位的勞動密集產業。
西南這幾個省,都是缺乏耕地的地方,不可能和其他平原型地區一樣純粹依靠農業發展就能夠富裕,這些地方要想提升經濟,還是要靠工業來拉動。
扶持工商業發展,這也是需要資金的。
不過最近這幾年大唐帝國的財政收入逐年增加,雖然說花銷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但是想要做什麼湊錢的時候,還是要比以往容易的多。
進入到宣平三十六年,大唐帝國早已經是徹底擺脫了財政赤字的情況,中央財政方面也沒有欠債,每年搞得好還有盈餘呢。
而更重要的是,宣平三十六年裡,大唐帝國的中央財政收入再一次獲得了提高,達到了三億五千萬唐元。
這個數字可不低了!
夠大唐帝國幹很多事了。
作為對比,後世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的日不落帝國大英帝國,其財政收入也不過一億英鎊上下。
唐元的含金量是六點五克,後世十九世紀的英鎊含金量約為七點三二克,唐元雖然含金量比後世的英鎊少了點,但是也沒少太多。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唐其實和後世的英國有著巨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主要是人口和領土面積所帶來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