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軍部直屬部隊,必須儘快趕到。
因為軍部直屬部隊可是實力不俗,比任何一個單純的騎兵師都要強。
第一騎兵軍自從多年前就在西北征戰,但是看似是一直都在西北中亞地帶,但實際上裡頭的部隊已經是輪換了好幾次,甚至連軍長都是輪換了好幾次。
這是陸軍內部也是為了平衡,目前陸軍大規模的對外戰役,撈取軍功的機會也就只有在中亞戰場,但是在中亞戰場上參戰的部隊其實並不多,首先鐵路運輸力量的限制,帝國在土密省以及中亞地區駐防的兵力,只能是維持在二十五萬人左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中大約有五萬人是駐防在土密省,剩下的二十萬人才是在中亞,但是中亞很大,西征軍在中亞的兵力也是分了三個主要方向,一個是往西南邊的波斯薩菲王朝方向以及其他南邊方向,一個是往西北方向,而一個則是往裡海方向。
其中西北方向的兵力最少,因為太過北邊的地帶沒有什麼人,沒有土著居民,也沒有什麼韃靼人,大片大片都是開闊的無人地帶,加上氣候惡劣,所以一直都不是韃靼人和大唐人交戰的重點方向。
而更南邊的話,韃靼人基本已經是走光了,剩下的很多其實都是當地的土著,所以南邊的駐防部隊其實也不多,而且相當多一部分都是步兵部隊,騎兵不算太多。
而裡海方向的西征軍,才是主力,擁有將近十五萬左右的兵力,並且騎兵乃是主力,除了六七的步兵和炮兵部隊掩護鐵路線以及後方的補給站點外,尚有十萬的野戰騎兵在這一方向。
中亞各方向看似兵力不少,但是大唐陸軍規模大啊。
中亞戰事持續多年,陸軍高層為了平衡各部隊,所以是採取了輪換的政策。
這幾年下來,其實在中亞參戰的各部隊都已經是輪換了三波了。
第一騎兵軍裡所轄的部隊也是如此,下屬的三個騎兵師以及兩個獨立騎兵團都是陸續抽調到中亞這邊來作戰的。
其中的這五支野戰騎兵裡,看似前面的三個騎兵師編制大,規模大,但實際上第一騎兵軍的核心戰力並不是這三個師。
反而是兩個獨立騎兵團。
也就是第六胸甲騎兵團以及第七胸甲騎兵團。
因為這兩個騎兵團可都是獨立騎兵團。
而大唐陸軍裡的獨立騎兵團,素來都是大編制,可獨立作戰的騎兵團,而且往往都是最精銳的騎兵才能夠入選其中。
比如說第六胸甲騎兵團,他們和通常的騎兵師裡所屬的胸甲騎兵團不一樣。
比如第三騎兵師裡也有一個胸甲騎兵團,但是就只有光溜溜的八百名輕型胸甲騎兵,配屬雙馬。
但是第六胸甲騎兵團呢,他們除了千名重甲胸甲騎兵外,其實還額外配有千名的輔助騎兵,這些輔助騎兵在戰時幫忙這些重甲騎兵佩戴重型胸甲,幫忙扶著上馬等等。
但是做完了這些後,他們就能搖身一變,直接變成輕騎兵了。
此外第六胸甲騎兵團為了保持獨立作戰的能力,自身還有額外的輕型騎炮兵、輜重兵部隊。
整個第六胸甲騎兵團,總兵力其實達到了三千人,光光是配屬可供乘騎作戰的戰馬就有四千多匹,另有役用馬四千多匹。
整個第六胸甲騎兵團,配屬的馬匹數量達到了八千多匹!
第六胸甲騎兵團不僅僅是人多馬多,而且裡面的騎兵也都是精銳,戰馬也都是好馬!
第六胸甲騎兵團,可是全陸軍裡少數的幾個王牌騎兵部隊,別說在陸軍內部名聲顯赫了,就算是在帝國民間,第六胸甲騎兵團也是大名鼎鼎。
該騎兵團名聲顯赫,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是胸甲騎兵,實際上大唐陸軍裡的胸甲騎兵多了,不止第六胸甲騎兵團一支,該團名聲顯赫,自然是因為戰功。
當年在河套戰役裡,該團多次以少勝多,上演了多次騎牆衝鋒,最後大破敵軍的戲碼。
穿戴胸甲的騎兵揮舞著馬刀發起集體衝鋒,這種場景成為了當年大唐陸軍騎兵的典型形象,也正是因為第六胸甲騎兵團的彪悍戰績,大唐陸軍後來才是大規模發展胸甲騎兵,到了現在,更是普遍為騎兵配屬胸甲,只不過胸甲又輕重之分而已。
第六胸甲騎兵團戰功顯赫,自然也成為了陸軍內部各方面待遇最為優厚的部隊。
尤其是在裝備和戰馬上更是如此!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