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宣平二十年被立為太子,李暠成為太子已經是七年了。
在這七年裡,是他成長的重要經歷,被立為太子的時候,他不過十二歲,雖然說身為皇子要比普通人早熟的多。
當時十二歲的他雖然身形還是個少年,但是說話做事基本上已經是尋常十六七歲的青少年差不多了。
但即便如此,他被立為太子的時候也依舊只有十二歲呢。
從十二歲開始,再到現在的十九歲,過去的七年裡是他人生中最為重要的一段成長時期。
他接受著李軒的親自輔導,早早就是參與各種軍政會議,儘管他從來都沒有在上述正式的會議場合裡發表意見,也沒人問過他什麼意見。
但是這麼多年來,他其實對帝國的軍政體系,對整個帝國的運轉,乃至對整個帝國的情況是有了非常清晰的認知。
而越是清楚的知道,就越是知道帝國在過去的七年裡發生了何等劇烈的變化。
作為一個宣平八年才出生,自然不可能經歷過早年統一戰爭,甚至後面幾年的對外戰爭,李暠也算不上經歷過,因為那個時候的他還是個小屁孩呢,那裡懂事啊。
他對社會對帝國的認知,更多的還是最近七年。
而七年前,正是高壓蒸汽機研發成功,開始大規模應用的時期。
所以從那裡時候開始,他見證了鐵路鋪滿全國,見證了風帆船隻逐步變成機帆船隻,而眾多的工廠是越來越多,生產出來的產品越來越不可思議。
如果只是一個普通人,那麼他可能會從自己所處的社會對這個社會有一個片面的認知,興許感覺並不會這麼深,頂多就是覺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但是這種不同是一年一年的累積變化,所以人們會習以為常,而不是會過於驚歎。
但是如果站在社會的最頂端,俯視著全國所有的變化,那麼就會被這些變化徹底所驚歎。
甚至李暠都是不敢相信,這才過去了區區七年而已,但是帝國的變化卻是以往百年甚至千年都沒有過的。
其他的不說,僅僅是鐵路和輪船這兩點,就是足以改變千年格局。
然而造成這種變化的是誰?
肯定不是他自己,甚至也不是那些臣子們,李暠很清楚,造成這一切變化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自己的父皇。
聖天子李軒!
父皇這些年所做的一切,很多其實李暠是無法理解的!
不是說不認同,只是不明白父皇為何要這麼去做。
很多時候,李軒所作出的一切決定,在他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但是往往過幾年想起來,就會發現李軒所做的決定的充滿了前瞻性。
而這一切,他並不知道是李軒本來就不是這個時代的人,李軒很清楚時代應該怎麼發展,所以會引導發展。
而這種引導的措施,往往有時候是不合時宜的,至少在當代的土著們看來是不合時宜的,包括太子李暠。
久而久之,他也就和其他人一樣,不再多想,不再多問,理所當然的認為李軒所做的決定都是對的。
好吧,在十九歲的帝國太子李暠心中,李軒不僅僅是他的父親,也不僅僅是帝國的皇帝,更多的時候,他把李軒當成了一個先知、神明這樣的角色。
和當代絕大部分帝國民眾差不多!
哪怕是他們並不會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