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御用專列抵達杭州城的時候,眾多原本還擔心無比的官員們,此時也是放下心來。
他們還擔心李軒因為之前突擊視察的村莊,從而導致大怒呢。
但實際上,李軒並沒有和他們想象的那樣暴跳大怒。
從頭到尾,李軒都是以一個旁觀著的角度去看待諸多問題的,不管是好的,還是說壞的。
所以,視察完後李軒並沒有訓斥任何一個人,因為沒有這個必要,而且罵兩句也是改變不了什麼問題。
因為很多問題,並不是說一個家庭一個村子一個地方的問題,而是全國性的問題。
要改變這些,需要的是從全國的高度去通盤考慮。
在李軒初步看來,根源還是在土地上。
雖然說農村生產的效率低下,糧食產量、官員不作為等問題也存在,但是這些都不是什麼主要問題,而是屬於次要的問題。
其根源上,還是在於人多地少!
由此延伸的一系列問題才是導致帝國依舊有著如此眾多的貧困家庭!
連活下去都是奢望的極端貧困家庭!
而這,也是更加堅定了李軒的對外擴張的決心:他要為帝國的子民取得生存的土地,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什麼開疆擴土的虛榮感,而且切切實實的為了解決民眾的生存問題。
南洋地區的徹底本土化程序必須加快,加大,此外澳洲的大規模移民也是必須提升日程。
最後更重要的是美洲!
之前定下的若干年內移民二三十萬的規模現在看來還是小了!
如果還是風帆時代的話,五年內移民二十萬人,這絕對是一個花費巨資的任務目標。
但是現在卻已經是蒸汽時代了,新建造的遠洋船隻,普遍已經是一千噸以上的機帆船隻了,乃至兩千噸的船隻現在也不少了,頂級的客輪更是奔著五千噸去了。
按照目前的技術發展來看,其實不用幾年,普通民用遠洋船隻的噸位就能夠普遍達到三四千噸以上!
這個發展速度,大體上將會和軍艦的發展速度保持同等,當軍艦跨越兩千噸大關的時候,民用船隻也是奔著這個噸位去了。
當軍艦達到四五千噸的時候,民間的船隻同樣也是達到了這個噸位,而當海軍能夠建造七千噸的戰艦時,其實民用也能夠用上同等噸位,甚至更大噸位的船隻。
而且民用船隻在技術上,比軍用船隻要求要低得多,比如說動力上他們就沒有多大的要求,更不用說什麼防護了。
同時民用船隻上,尤其是貨運船隻上,較大的噸位其實平均運輸成本還要更低,要不然你以為後世的那些遠洋貨輪、郵輪為什麼都清一色本著幾十萬噸去啊,還不是因為成本比幾萬噸的小船運輸成本更低。
目前帝國新建造的遠洋商船,普遍都是千噸以上了。
而五年後,這個標準恐怕是會上漲到兩千噸以上。
十年後,李軒敢肯定,遠洋商船的噸位將會上漲到五千噸以上。
在商船的噸位越來越大,運力越來越大的,和海外的交通運輸越來越便利的情況下的,更大規模的海外移民也就能提上日程了。
五年內向美洲移民二十萬,如今看來是不夠了,這個數字至少應該再翻一倍,最好是能夠達到五十萬人。
李軒希望,五年後,在北美洲看到五十萬以上的帝國百姓和軍政人口,並依託這五十萬人口徹底征服北美洲,為迎接更多的帝國移民做好準備。
等到了徹底控制北美洲,李軒更是打算把北美洲的帝國子民數量增加到千萬以上!
不把北美洲建成華夏的第二家園,李軒是不會停止對北美洲的移民和征服的。
除了加大對北美洲的移民開發外,北海省、呂宋省、萬丹省、馬六甲州以及澳洲這五個地方的徹底本土化同樣也是重中之重。
為此,帝國將需要在上述地區採取更加主動的開發策略,以便上述各地有充足的土地和資源來容納更多的移民。
南洋各地,哪怕是以現今的技術水準來說,也能夠養活至少千萬帝國子民!
至於印度和西亞以及非洲嘛,上述地區的本土化政策,可以緩一緩,而是可以效仿西方國家的殖民政策,移民則是依靠民眾的自發性,官方除了少數幾個核心據點外,其他地方短期內不會大規模的組織官方移民。
少數幾個核心據點,自然是指南非港、錫蘭島等戰略要地。
除了海外移民外,李軒在前往杭州的路上,也是決定了進一步加大對雜交水稻的投入力度,同時土豆和番薯、玉米等外來的農作物也要繼續進行本土化培育,以早日推廣。
話說這兩點上,其實帝國一直都沒能取得什麼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