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人一槍未放,甚至是在大唐登陸部隊還在二十多公里外的馬裡城的時候,就已經是撒腿就跑。
這個情況讓董錢坤是感到相當的無奈!
麻蛋,這還沒開始打呢,這些葡萄牙人就跑了,這算什麼事啊。
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樣一來,還會造成另外一個後果,那就是這些原本在北科倫城的葡萄牙人跑了後,肯定是撤往科倫坡的。
如此一來,兩地的葡萄牙人就會集中在一起,到時候想要攻克這個科倫坡也就更加困難了。
而偏偏董錢坤的部隊剛剛登陸,而且馬裡城距離科倫坡遠著呢,再加上人生地不熟的,這一時半會的也沒有辦法出兵攔截,阻止他們南下科倫坡匯合。
沒辦法,董錢坤也只能是眼睜睜的看著葡萄牙人跑了!
既然北科倫城已經是被兵不血刃拿了下來,剛好也是依靠此地為基地。
董錢坤也不著急,反正這仗早幾天打,玩幾天打都是一回事,那些葡萄牙人也不可能在錫蘭島意外獲得什麼增援。
這不僅僅是時間上來不及,更重要的還是有著印度洋艦隊可以進行封鎖。
所以他乾脆是決定先不打科倫坡了。
還是決定保險一點,先把馬裡城給拿下來,徹底掌控保克海峽再說。
北科倫城以及內加城,這是葡萄牙人用來掌控保克海峽的兩座重要軍事據點,從這個時候的經濟角度來看,這兩個港口城池都沒什麼卵用,不是天然良港,附近也沒有什麼比較大的殖民地市場。
當代印度南部以及錫蘭島一帶,主要的經濟貿易城市,乃是科倫坡,其他的殖民地據點,甭管是葡萄牙人掌控的,還是大唐帝國掌控的,其實都是很普通的補給港口或者軍事據點。
此外當代印度對於海上貿易來說,還有兩個重要的重地,一個是位於印度西部海岸,葡萄牙人控制下的果阿,另外一個則是大唐帝國控制下的戈河州了。
至於內加城以及北科倫城,乃至大唐掌控的馬裡城,其實都是非常純粹的軍事據點,主要是為了控制保克海峽的。
而科倫坡乃是葡萄牙人在印度南部地區的大本營,同樣是葡萄牙人對抗大唐帝國的重要戰略地點,期防備力量自然是不弱的。
這要打的話,一時半會的估計拿不下來,如果說攻打科倫坡的時候,被內加城的葡萄牙人在後頭偷襲,那麼就會造成不小的麻煩。
為了解決後顧之憂,董錢坤決定先拿下內加城,讓那些海軍的土鱉們能夠擁有這兩個重要的軍事據點,並以此為港口徹底封鎖保克海峽。
董錢坤下了決定,又是和海軍方面的將領商量了後,這海陸軍雙方就是開始制定計劃了。
海軍方面自然是願意先進攻內加城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們海軍就能夠徹底的掌控保克海峽了,雖然距離徹底封鎖錫蘭島周邊航線還早了點,但是也是重大的突破。
這雙方商議並決定之後,很快就是開始行動了,這一次同樣是跨海登陸作戰,但是卻不是和之前那樣遙遠無比的跨海登陸作戰了。
因為雙方只是隔著一條海峽而已,而這條海峽最狹窄的地方也就那麼幾十公里而已。
當初葡萄牙人為了扼制大唐在印度的發展,尤其是為了扼制大唐西洋貿易公司深入印度西部海岸,特地選擇了在海峽兩岸最狹窄的地方分別築城,所以雖然說隔著一條海峽,但是相互之間的距離並不遠。
距離近,往來也方便,所以這一次登陸作戰就簡單多了,第一批次準備登陸的只有運兵船以及部分的補給船隻,而大量的船隻依舊是留在馬裡城和北科倫城的港口裡。
說實話,這兩個港口因為規模不大,泊位更是稀少,所以哪怕是有兩個港口了,但實際上也依舊無法同時停靠這麼多的船隻,很多都是進入港口下錨而已,並沒有靠著泊位。
接下來的登陸行動是順風順水,葡萄牙人根本就沒有在灘頭攔截的打算,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幾十艘武裝船隻就在海邊上提供火力掩護,給葡萄牙人一百個膽子也不敢出城迎戰啊。
不過接下來的攻城倒是遇上了一些小麻煩。
但也只是小麻煩而已,這個內加城雖然規模不大,但也是葡萄牙人徵召了大量的當地土著修築的稜堡,為了修築這個稜堡還不知道死了多少的土著呢。
所以這個稜堡的堅固也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再堅固的堡壘,也擋不住大唐的炮火!
登陸部隊的火炮數量不夠,董錢坤就是讓海軍那邊直接把大口徑的艦炮給拆了下來,然後和當初進攻馬六甲的時候一樣,組建了一個海軍重炮營。
在數十門海軍重炮的轟擊下,內加城那裡撐得住啊!
登陸內加城五天後,董錢坤的部隊就是殺入了城市,城內殘存的兩千多葡萄牙人見已經是守無可守,最後為了小命著想還是選擇了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