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旅長的人選也不是什麼國內隨便抽調的將領,而是參加過馬六甲戰役,也是在印度打過仗的第十九步兵師第五十七步兵團團長董錢坤。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此人在馬六甲戰役期間,不過是一箇中校營長而已,但是在戰役開始前,他的團長和副團長一個突發重兵,一個受傷,所以才輪到他接替了第五十七步兵團的指揮。
馬六甲戰役期間,此人表現出色,加上當時的第五十七步兵團團長和副團長都無法處理軍務了,所以上頭也就是把他給扶正了,並在戰後因功晉升為陸軍上校。
隨後帶領部隊前往印度作戰,多次和葡萄牙人以及當地的印度土著交戰,所獲頗豐,積累了不小的戰功。
大唐陸軍裡,向來是以軍功之上,只要立下軍功,升遷那是分分鐘的事。
不過第十九步兵師的師長和副師長,參謀長之類的職務可沒空缺,而且陸軍高層也是不打算把這麼一個熟悉南洋和印度作戰的軍官調回國內發黴生鏽,所以為了安排他的升遷,特地讓他擔任了這個遠征軍第一混成旅旅長一職,並晉升為陸軍准將。
一年時間裡,就是從中校變成了准將,這在普通軍官身上那可是看不到的事,但是這也絕對不能說沒有,基本上每當有戰爭爆發的時候,總是會出現那麼幾個將領立下大功,然後升官升的跟坐火箭一樣。
董錢坤,就是屬於這樣的例子。
董錢坤本來是作為陸軍方面駐紮印度的前線將領代表回國的,一方面代表前線的將士回國和後方的陸軍交領們進行交涉,進行彙報,而另外一方面嗎,也是特地回來接受晉升令的。
在大唐帝國,准將已經是屬於將官階層了,而普通准將還只是擔任的副師長,師參謀長之類,又或者是地方預備師的師長,野戰部隊裡的獨立部隊,比如說炮兵旅之類的部隊的主官。
但是他這個准將卻是極為特殊,擔任的乃是野戰部隊混成旅旅長!
要知道,大唐陸軍自從軍制改革後,已經是很多年沒有出現過混成旅的正式編制了,哪怕是有戰事需求,出現類似混成旅的編制,一般也不用混成旅稱呼,而是以暫編旅稱呼,說白了這些暫編旅都是臨時編制,戰役一結束就會撤銷,所轄部隊迴歸原部隊的那種。
然而遠征軍第一混成旅卻不是如此,這是有正式編制的野戰部隊,所轄部隊並不是臨時所轄,而是固定編制。
所以縱然是剛晉升的准將,擔任能夠這樣一支混成旅的旅長,此人在陸軍內部裡,也算得上是一顆贊然升起的新星了。
董錢坤這接受了任命,這還沒把部隊熟悉完畢呢,就已經是得到通知,部隊要上船呢。
沒辦法,他只能是先帶著部隊上船,在路上再慢慢熟悉吧。
反正大唐的軍制完善,指揮體系也是非常嚴苛的,他也不用擔心自己不熟悉部隊,威望不足之類的手下人不聽命令。
違抗軍令在大唐軍方里可是最為嚴重的罪名之一,僅次於謀逆!
再說了,大唐的將領調動本來就是比較的頻繁,基本上將官都是三年就會調動一次,三年一個任期,任期結束一般都會調離原來的職務,甚至是直接調離原部隊,避免將領長時間掌控一支部隊,把官兵變成私兵。
雖然如此有將兵不熟悉的麻煩,但是卻是可以依託成熟的制度來改善的。
坐上船後,董錢坤帶著部隊一路南下,沿途也是沒有閒著,不少的找下屬的軍官商討作戰方案,什麼作戰方案,自然是該如何攻克錫蘭島了。
這麼龐大的一支艦隊前往印度,所耗費的時間是漫長的,這支龐大的艦隊沿著海岸線從本土出發,然後抵達金蘭灣,再抵達馬六甲。
然後經過馬六甲海峽向北航行,經過緬甸,印度東北部區域,最後才是來帶了戈河州。
而這個時候,距離他們從國內出發已經是過去了足足兩個月了。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