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應用稜堡雖然晚一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唐的稜堡城防體系一直都是在發展,改進。
尤其是當大唐軍方自身大規模普及應用了榴彈之後,為了防備重炮轟擊的同時,也是為了防止榴彈的轟擊,大唐軍方修建的稜堡,在傳統的稜堡防炮工事上,還逐步改進,發展出來了堡壘式的防炮工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其實說起來很簡單,就是給防炮工事加一個頂蓋而已,正面的厚實城牆用來抗實心彈,頂部的工事用來防備榴彈的轟擊。
同時透過小炮洞以及槍口向外射擊!
這也就構成了比較特殊的防炮工事,而這種工事在目前來說,基本上只有大唐軍方自己這麼搞,因為大唐軍方深刻的知道榴彈的威力。
儘管這年頭的榴彈基本沒啥穿透力,因為炮彈的彈體抗壓能力不行,再加上引信也不怎麼可靠,如果彈體變形的話大機率就會變成啞彈。
所以要麼是採用身管比較短的火炮進行發射,而大唐陸軍即便是用大量的二十倍口徑以上的火炮進行發射,但是發射榴彈的時候往往會採用減少發射藥的方式。
如此也就造成了發射榴彈的時候,其彈道比較彎曲,而彈體比較薄,穿透力也不行,榴彈只能是在工事的表面爆炸。
要防這種榴彈其實也很容易,直接在頂部加一個稍微厚一些的頂蓋工事就行了。
人家明軍在十幾年前,面對唐軍的榴彈,就已經是這麼幹過了!
後來大唐陸軍在修築工事的時候,也是比較注重頂部防禦,所以往往會在防炮工事里加上一個頂部工事。
葡萄牙人在馬六甲修築的稜堡,很大程度上就是照抄的大唐稜堡,其主體雖然傳統的稜堡,但是在一些特殊部位,卻是效仿大唐的稜堡,構築了防備榴彈的頂蓋工事。
這個突出的炮臺就是典型!
在炮臺的頭頂加頂蓋以防備榴彈、榴散彈的炮擊,這可是大唐軍方修築永久要塞時的標準設計。
而在馬六甲的葡萄牙人,顯然是把這一招給學了過去!
唯一讓攻城的大唐陸軍將領們安心的是,這些葡萄牙人顯然是沒有打算什麼都照抄大唐軍方的稜堡設計,只是在這些突出的炮臺上這麼設計,而稜堡的主體建築,尤其是城牆部分的炮臺,還是和傳統的稜堡一樣。
此外這些空置,並透過炮口進行還擊的防禦工事,其正面防禦能力也是比較薄弱,比較要想讓火炮順利瞄準併發射,火炮正前方的防禦工事,是不可能和城牆一樣修好幾米甚至十幾米厚的。
這也就給了加農重炮機會!
之前大唐的攻城部隊並沒有發現這一點,如今發現了後,很快就是彙報了上去,後方的炮兵指揮官們,當機立斷,立即就是轉換了炮擊方式。
中小口徑的火炮繼續發射榴彈壓制敵軍,而大口徑的加農重炮,則是迅速換裝實心彈,並且適當增加發射藥,以加大實心彈的炮擊動能。
而這些發射實心彈的加農重炮,其目標就是馬六甲城城防體系裡的其他幾個突出炮臺,以及部分有類似防榴彈炮擊特徵的工事。
後續效果如何,身在前線的石恩利自然是不知道的,現在的他剛帶領部隊拿下這個突出炮臺,正準備朝著前方二十多米外的主體城牆發起進攻。
突出炮臺和主體城牆之間,也是有著城牆相連的,其通道就是在這一短短短二十多米的城牆裡,但是這段城牆通道沒有任何的阻攔,對面的葡萄牙人憑藉著一道堅固的胸牆工事進行防守,這想要衝過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
但是戰鬥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是說遇到一點的困難就退卻的時候了。
石恩利上尉簡單的觀察並分析了局勢後,就是決定採用最簡單,同時也是最暴力的方式:刺刀衝鋒!
在這種情況下,慢慢和對面對射,或者是呼叫散彈炮,又或者是當重甲部隊充當前鋒之類的都不靠譜,因為時間不允許!
戰機稍縱即逝,現在對面的胸牆背後估計也就是隻有百來個葡萄牙士兵而已,但是再拖個三五分鐘,對面出現好幾百個葡萄牙士兵,石恩利上尉都不會覺得奇怪!
所以石恩利根本就沒有猶豫,直接就是下達了刺刀衝鋒的命令!
喜歡山溝皇帝請大家收藏:()山溝皇帝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